南京工业发展报告
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 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 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业发展较 快,经济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强的区域。 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 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 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 地位。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 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 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 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 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 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 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长三角区域规划 “一核九带”布局初现 “一核九带”:以上海为核心, 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 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 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 为发展带的空间格局
重点建设上海、南京、连云港、 徐州、杭州、宁波全国性综合 运输枢纽,加强苏州、无锡、 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 通、盐城、湖州、嘉兴、金华、 温州、衢州等区域性综合运输 枢纽建设。强化各种交通运输 方式的衔接,特别是加强铁路 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和干线铁 路建设及其与港口、空港、城 市轨道交通等的衔接。
提升交通、能源、水利、 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共建 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 形成分工合作、功能互 补的基础设施体系
关键词1:《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南京带来更有力的国 家支持和区域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效应,这预示着南京将成为长三角区域发 展的重要门户。
南京: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业基地以及长江航 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发展的重要门户。 苏州: 强化与上海的紧密对接,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现 代******业基地和现代创新型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
无锡: 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外包和创意设计基 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职业教育中心和旅游度假中心。
上海: 提升上海核心地位,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的大型城市。 构建长三角******全国的商务中心。
关键词2:长三角和全国高速铁路网的建设极大加强城市聚集力和辐射力, 拉动产业升级,为南京带来日益增多的高端投资和消费。
过站南京的主要高铁线路 主要线路覆盖城市及人口数量
关键词3:南京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将有效提升南京都市能级,扩大******业 发展的腹地市场,并加强南京对皖江城市带的辐射作用,青奥会的准备和 举办将有力促进南京国际性城市品牌的建设。
关键词4:在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趋势下,南京有机会承接更多高新技术 产业和高端******业,产业集聚日益增多。
南京产业结构发展历程/1978年-1983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历史性的战略决策。由于率 先实施农村改革,农民的积极性得到空前释放,农业生产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工业生产在调整中迅速恢复和发 展,*一产业比重逐年有所提升,第二产业保持较高比重; 受当时人民生活水平的限制,******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并没有得到改善。到1983年, ******业增加值仅为8.85亿元,比重降到17.3%,比1978年 还低2.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为14.2:68.5:17.3。
南京产业结构发展历程/1983年-1992年
1984年南京成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随着 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 南京工业开始真正走上稳步快速发展的轨道,工业生产 保持着上升的势头;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因人们生活水平 的改善和提高,对******业的需求大大增加,以前在政府 计划限制内的******业迎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批发零售 贸易业、住宿餐饮业迅速崛起,商贸市场不断涌现,居 民******业也有了长足进步。在此背景下,1992年第三产 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元(101.62亿元),占GDP比重 达到38.5%,比1983年提高了21.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 比例改写为7.6:53.9:38.5。
南京产业结构发展历程/1992年-2002年
1992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 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推动下,******业进入了 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南京市******业以百亿 元增加值总量为起点,每年以30—90亿元的 增量进行扩张,到1999年,南京市第三产业 实现的增加值和比重首次超过二产,产业结 构由“二、三、一”转变成“三、二、一”, 且保持了连续四年的产业结构形式,2002年 三次产业结构为4.7:44.1:51.2。
南京产业结构发展历程/2002年-2013年
2002年以后,南京市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对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实施“工业*一方 略”的发展战略,第二产业进一步加速,三 产比重相对下滑,二产比重再次超过第三产 业,三次产业结构由“三、二、一”进一步 转变成“二、三、一”的发展格局,2005年 进入三产比重的低点,2012年三产比重开始 回升,虽然南京市产业结构的格局没有改变, 但三产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4%, 再次超过二产。
制造业是南京工业经济的支柱和主体,是拉动南京工业增长的关键因素,其产业结构水平基本上能够代表 江苏工业的整体水平。2010年,江苏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产值88030.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95.6%(江苏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资料显示,2008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占全部制造业总产值91.8%)。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强相关性。2006年—2010年,南京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 23.4%,呈快速发展势头。伴随经济总量的明显扩张,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持续改善。
(一)重工业主导日趋明显,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根据江苏轻重工业架构演变过程的综合判断,目前南京正处于重工业的深化发展阶段。 2010年,南京拥有重工业制造企业14252家,资产11405.12亿元。在规模扩张的同时, 重工业增长质量稳步提升。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170.78亿元,增长11.9%,其中全部工业 增加值为2748.45亿元,增长11.0%;年均增速利润高于利税、利税高于销售、销售高于 产值。2006—2010年,南京制造业霍夫曼系数呈逐年下降之势,由2005年的0.49下降至 2010年0.38,标志着南京制造业重工业主导趋势明显,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经济运行的市 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伴随着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推行,国有及国 有控股企业产值占比下降但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2010年,南京国有及国有控股 制造企业的产值比重从17.3%下降到7.6%,但实现利润从128.6亿元增加到265.3亿元,增 长79.9%。二是随着股份制改革的全面推进,股份制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2010年,南京 股份制制造企业单位数较2005年增加8576家,占比提高9.0个百分点达61.1%;产值较 2005年增长2.3倍,占比提高6.0个百分点达48.9%;2006—2010年产值年均增长26.7%, 高出制造业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三是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热情不减、民间投资表现活跃,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三)科技经费投入稳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南京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通过实施高新技术 产业“双倍增”计划战略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2010年,南京大中型制造业R&D经 费内部支出243.3亿元,较2005年增长2倍,科技投入的增加,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以技 术、知识密集为特征的高新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江苏规模以上高新制造业企业2594家 ,占制造业企业比重为18.2%,与2005年相比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资产总计9713.5亿元 ,增长2.1倍,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四)行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区域竞争比较优势增强
2006—2010年,在总量扩张的同时江苏制造业行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一是前十大行业产值比重提升,行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按总产值排名的前十大行 业产值占比75.4%,较2005年提高0.8个百分点;产值超千亿元的行业20个,较2005年增加 11个。二是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提高,高耗能行业产值比重下降。2010年,装备制造业产 值占制造业比重43.2%,较2005年提高6.6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31.2%,较2005 年下降4.9个百分点。三是行业区位商(LQ)提升,区域竞争优势加强。2010年, 江苏制造 业区位商达1.19,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65.3%的12个行业区位商(LQ)大于1,专业化 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竞争优势较为明显。与2005年相比,制造业区位商提升0.02 ,11个行业LQ呈上升趋势,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提高0.26、电气机 械及器材制造业提高0.3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提高0.17。
(五)就业结构得以改善,从业人员素质提高
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呈协调互动关系。随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进程的加 快,全省制造业就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2010年,江苏制造业 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六个行业中,累计占比达 57.9%。与2005年相比,六个行业从业人员占制造业比重呈“三升三降”,其中通信设备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提高4.4个百分点达16.4%,提升幅度*为突出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比均提高1.9个百分点;传统产业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占比分别下降5.2个、1.1个、0.2个百分点。
(六)企业规模实力不断提升,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增强
通过实施百亿元级企业培育工程,大力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南京制造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规模实力不断提升,骨干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12年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40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 4.6%,私营企业增长22.5%。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实现总产值2007.19亿元,增长15.1% ,重工业实现总产值9397.94亿元,增长11.1%。 分行业看,全市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0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比2011年增长,其中汽车制 造业增长45.3%,医药制造业增长33.9%,纺织服装、服饰业增长23.1%,计算机、通信设 备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6.6%,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6.0%,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 料加工业增长8.3%。
重工业主导日趋明显,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演 进的基本特征”
科技经费投入稳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行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区域竞争比较优势增强 就业结构得以改善,从业人员素质提高 企业规模实力不断提升,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增强
所占GDP比例 产业比重调整 技术含量提高 提高
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浦口经济技术开发区
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组团,实施西进南越,形成现有园区、泰 山新园和桥林新园 “一区三园”的发展平台。组团发展避免引进大运输 量、污染重、用水量大的基础产业,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技术 产业为方向,重点发展软件研发、光电子业、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主导 产业,着力引进上水平、有规模,产业关联度大的旗舰项目。并充分利 用长江三桥、宁淮高速公路、京沪高速铁路及沪汉蓉铁路大通道建设的 机遇,拓展高新区发展空间,将桥林新园作为高新区实行“二次创业” 的重要战略基地,实施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新城区建设与工业园开发 并举,形成江北地区又一新的工业增长极,带动江北地区发展再上新台 阶。 2007年,组团形成约19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实现工业销售 收入500亿元左右。基本完成现有老区西侧陆军指挥学院北约4平方公里 地区和泰山新园8平方公里规划面积的综合开发。同时在桥林新城总体 规划框架下启动桥林地区的建设,形成规划面积约7 平方公里的桥林新 园。 2010年,组团形成约28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实现工业销售 收入1000亿元左右。在桥林新城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新增9平方公里的 开发建设用地,形成规划面积约16平方公里。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团,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充分利 用自有品牌优势和管理优势,按照共同开发、利益共享的原则,整合栖 霞区区域的空间资源,实施体制创新。组团建设以疏港大道、312国道 为连接通道,串联形成现有园区、三江口工业园区、栖霞经济技术开发 区、仙林新市区白象等片区的“一区多园”发展平台,实现区域内社会、 经济协调发展。并按照生态工业园区要求进行控制和引导,提高产业准 入门槛、加强园区绿化和污染治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 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并加强仙林新市区、龙潭水源地的保护和栖霞山 ──宁镇山林的绿色廊道建设。 2007年,组团形成约16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实现工业销售 收入850亿元左右。其中在栖霞经济技术开发区、仙林新市区白象工业 片区拓展工业用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 2010年,组团形成约30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实现工业销售 收入1400亿元左右。重点发展三江口工业园区约14平方公里,完成规 划及前期基础设施建设。
南京化学工业园组团,按照45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建设长芦、 玉带两大片区。并利用国家级石化基地品牌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整合 六合红山工业区,建设化工产业配套区。重点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化工、 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生命医药、新型化工材料 等六大领域的系列产品。组团建设严格控制进区企业的污染治理,加强 污染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加强生态防护林带建设,确保规划灵岩山近 郊公园的开敞性和环境质量,保证灵岩山和八卦洲之间的生态廊道作用 的有效发挥。 2007年,组团形成约26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工业销售收入 突破500亿元。重点集中发展长芦片区,玉带片以建设公用工程为主。 2010年,组团形成约33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工业销售收入 突破1000亿元。重点启动玉带片区建设约7 平方公里。
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团,以江宁开发区为龙头,充分利用现有组 织优势、品牌优势、产业优势和资金优势,整合发展江宁科学园、滨江 开发区和华商科技园,形成“一区四园”的发展平台。上坊、秣陵、东 善桥地区的开发建设作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配套片区;麒麟、湖熟 等乡镇工业园纳入城镇建设用地范畴;方山地区,精心打造教育组团, 建成东山新市区的绿色廊道,协调秣陵地区的生态湿地,科学合理的控 制开发规模和建设强度。组团建设加强区内绿化和污染总量控制,严格 控制大用水量、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汽车制造、电子信息、 机械装备、食品工业等产业。 2007年,组团形成约39 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新增开发建设 用地18平方公里,实现工业销售收入850亿元左右。重点发展滨江开发 区,同时加强殷巷、东善桥、秣陵等配套片区的建设。 2010年,组团形成约56 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新增开发建设 用地17平方公里,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400亿元。重点发展华商科技园, 塑造南京空港门户的新形象。同时继续加强滨江开发区建设,打造沿江 产业带。
浦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团,以浦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加强珠 江镇、乌江镇等工业园区的整合。同时利用桥林新园的建设的机遇,加 强与高新区的分工合作和产业配套。原沿江工业区由于与新市区居住用 地功能有矛盾,位置移至浦八路以北、石头河以东地区,作为南京钢铁 集团的配套和延伸产品加工区;其他乡镇工业园纳入乡镇建设用地统一 开发建设。组团的建设坚持 “人居环境优良”的新市区发展目标,避免 引入大运输量、大用水量、污染重的项目,重点发展城轨车辆、生物与 医药、纺织服装、食品工业等产业。 2007年,组团形成约21 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实现工业销售 收入300亿元左右。浦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现有珠江镇开发区,新增 开发建设用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并在完成现有园区的基础上向三桥以 北地区发展。 2010年,组团形成约27平方公里,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00亿元左右。 浦口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再增加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
六合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团,以六合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整合雄 洲镇工业园、八百桥工业园、横梁工业园,并积极参与化工园的产业分 工,将红山工业园作为化工园的配套区,纳入化工园统一管理,实施联 合开发。组团的建设按产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在雄洲工业园基础上向南 部和东部适当扩张,并适当扩大八百桥、横梁工业用地发展空间。其它 乡镇结合乡镇建设工业集中地。除红山工业园发展与化工园配合的化工 精细加工延伸产品外,组团内其它园区重点发展机械装备、新型建材、 旅游工艺品、纺织、服装工业等。 2007年,组团形成约26 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实现工业销售 收入470亿元左右。六合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开发建设用地约5 平方公 里。
2010年,组团形成约39 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实现工业销售 收入870亿元左右。六合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再增加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
溧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团,以溧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整合柘 塘工业园、私营经济园、东屏工业园、白马工业园。充分利用宁高、宁 杭高速公路和省连三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加大组团的建设力度。其中 私营经济园向北拓展发展空间。柘塘工业园向东南,往乌山方向发展, 避离机场航道线。东屏工业集中区向西北与溧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接; 白马工业集中区在宁杭高速公路与老明公路之间区域发展。其他乡镇工 业园纳入乡镇建设用地统一开发建设。溧水工业经济的发展要高度重视 对其特有的山水自然环境的保护,不宜发展大用水量、污染严重的产业, 重点发展汽车、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工业等。 2007年,组团形成约24 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实现工业销售 收入290亿元左右。溧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5 平方公里,形成约20 平 方公里建设规模。 2010年,组团形成约33 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实现工业销售 收入500亿元左右。溧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5平方公里,形成约25 平 方公里的建设规模。
高淳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团,以高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整合双 高路两侧的县、乡镇工业园区,实施统一开发建设管理。组团的建设按 照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县城与乡镇联动原则,配合高淳县城东北部新 区建设,利用高淳经济技术开发区品牌资源,沿双高线两侧的淳溪镇与 漆桥镇之间,整合原有淳溪镇工业区、县开发区、古柏开发区和漆桥镇 开发区。在芜太公路沿线重点镇建立特色配套区,集聚特色产业,从而 在全县产业布局上形成“一区一带”基本格局。组团的建设坚持“生态 立县”战略,与两湖水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农业资源的保护相协调,坚持 体现资源特点的农副产品加工和无污染加工工业,严禁重污染企业的引 入。重点发展机电、生物与医药、服装、旅游工艺品、食品工业等产业。 2007年,组团形成约16 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实现工业销售 收入230亿元左右。高淳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5 平方公里,形成规划面 积约15平方公里。 2010年,组团形成约22 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实现工业销售 收入380亿元左右。高淳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形成 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
雨花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团,以雨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依托板 桥新城和梅山钢铁公司,加强铁心桥工业园、西善桥地区等工业用地的 整合。组团建设中,主城以内的工业用地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统一规划建 设;铁心桥工业园、西善桥地区等工业用地纳入城镇建设用地范畴;雨 花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完成宁芜路以西、梅山钢铁公司以北部分建设基础 上,依托宁芜公路和宁马高速公路,向板桥新城的西南部发展。重点发 展钢铁、汽车、电力、新型建材、食品工业等。 2007年,组团形成工业用地面积约14 平方公里,实现工业销售收 入140亿元左右。 2010年,组团形成工业用地面积约16 平方公里,实现工业销售收 入220亿元左右。
城区内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经济,一是在城区内的中心地段建设总部经济区,吸引国际跨国公 司和大企业大集团总部入驻,在市区范围内形成几大总部经济区,进一步提升我市工业经济的 总体水平;二是在绕城公路以内,各城区主要盘活现有工业用地存量,分别重点建设10个以上, 销售收入超3亿元的都市型工业楼园。 1、玄武区:重点发展IT产业,包括软件开发、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配件的研发和加工 装配,以及总部经济。充分利用珠江路科技园区的集聚优势,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尽量 保留区内大企业、集团工业用地,加快都市型工业楼园建设。重点建设江苏软件园及新珠江路 产业基地、东大科技园等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都市型工业楼园。 2、白下区:重点发展与繁华商业圈共生荣的广告设计、包装印刷、首饰加工等现代都市型 工业经济和总部经济。依托御道街科技一条街及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工业企业发展高科 技研发、设计、孵化类都市型工业经济,重点建设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形成高科技 产业集中区和承载工业大企业集团入驻的基地。 3、秦淮区:重点发展通讯和电子类产品的加工组装、个性化服装服饰的生产以及工业物流 等产业。充分发挥省创业中心的品牌优势,合理规划普天工业园,宏光科技园,重点建设秦淮 科技园、晨光工业科技园等一批都市型工业楼园。 4、建邺区:重点发展产品设计、技术开发,以及食品、服装、电子产品等加工、装配类都 市型工业。通过整合原沙洲工业园、向阳工业园,改造成与生态相协调的都市型工业楼园。重 点建设新城科技园和以雨润肉食品为龙头的食品加工等一批都市型工业楼园。 5、鼓楼区:大力建设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高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充分利用区内科研院所的 智力资源,以大中型国有企业、高校搬迁为契机,通过“以大带小”,放大南大-鼓楼高校国 家大学科技园的品牌效益,重点建设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城、长江科技园、南京世界之窗软件园 等一批都市型工业楼园。 6、下关区: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电子产品等,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科研开发。重点建设 724所科技园、紫金电子产业园、南昌科技园、下关滨江等都市型工业楼园。
南京根据“以江为轴、两岸联动、三个圈层”的生产力布局总体框架,将沿江划分为六大功能 区
包括西厂门、卸甲 甸、山潘、葛塘、 长芦、瓜埠、玉带 等区域,主要以南 京化学工业园、南 京钢铁集团等大园 区、大企业为依托 ,利用沿江、沿路 的有利条件,集约 化发展重化工产业 。
包括栖霞、尧化、 燕子矶、龙潭、靖 安等区域,以南京 经济技术开发区( 出口加工区)为主 体,结合金陵石化 、栖霞经济开发区 及仙林大学城,以 外向型经济为导向 ,发展新型制造业 。
从河西新城区到 幕燕地区,建设 集城市综合****** 功能与现代化城 市景观为一体的 都市区。
南京根据“以江为轴、两岸联动、三个圈层”的生产力布局总体框架,将沿江划分为六大功能 区
包括浦口、珠江、 高新区等区域,重 点加强基础设施建 设和产业功能培育 ,加快高新区、泰 山地区、珠江地区 联动开发步伐,加 大******业发展建设 的强度。
包括栖霞、尧化、 燕子矶、龙潭、靖 安等区域,以南京 经济技术开发区( 出口加工区)为主 体,结合金陵石化 、栖霞经济开发区 及仙林大学城,以 外向型经济为导向 ,发展新型制造业 。
包括乌江和桥 林部分区域、 江心洲、八卦 洲等,建设成 生态环境优良 的都市后花园 。
©2022Baidu由百度智能云提供计算******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