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产业结构分析
南京市产业结构 分析报告 姓 学 学 专 名 号 院 业 施益军 200804033 城市与环境学院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2010 年 11 月 目 录 1 前言······························· 3 ······························· 2 南京市产业结构总体概述······················ 3 ······················ 2·1 南京市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 3 2·2 南京市产业结构总体特点····················· ···················· 4 3 南京市产业结构具体分析······················ 5 ······················ 3·1 南京市产业结构水平分析····················· ···················· 5 3·2 南京市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 6 3·3 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 7 3·4 轻重工业结构分析······················· ·······················8 4 南京市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9 ················ 5 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策··················· ·················· 11 参考文献······························ ····························· 12 2 1 前言 城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一个城市产业 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它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 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 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劳动人 口的就业压力;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随着“长三角”区域 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之一和宁镇扬都市圈核心城 市的南京市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问题,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巩固 其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南京产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三十年,在这期间,南京的 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站在历史的节点上, 从多个层面、多维角度评价南京产业在改革以来取得的成就,同时客观分析目前 仍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保持产业持续、快速、可持续发 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南京市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发展状况特点等分析的基础 上, 指出南京市产业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南京市产业 结构优化的对策。 2 南京市产业结构总体概述 2·1 南京市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南京产业结构走上协调发展的转折点。1978年以前,由 于政府政策认识上的偏差, 南京市的三次产业演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背经济规 律的现象,致使工业产值比重上升过快,农业经济迅速衰退,第三次产业产值比 重下降。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下,资源逐渐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自由流 动, 促使一部分资源开始向效益更高的部门(如第三产业部门)转移,促进了第三 产业的快速进步,南京三次产业间产值和劳动力结构的失衡状况开始逐步改善, 产业结构的协调性不断提高。 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南京第三产业的产值比 重增加了二十多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目前,第三产业的产 值比重已经接近50%, 从业人员已占全南京市从业人员总数的46.2%,成为南京 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产业。 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 3 的下降, 但仍然是南京经济的主导产业,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中还起着决定性 的支撑作用。 同时, 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尤其是制造业部门, 其科技含量、创新能力和产品的附加价值均较改革开放以前有了巨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南京的*好产业产值比重下降幅度很大,现在*好产业占GDP的 比重仅为3%左右,但是在产值下降的同时劳动力比重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说明*好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特色农业、都市农业等附加价 值高、 集约化程度高的农业部门成为南京目前农业发展中的重点行业,带动了南 京农业的全面升级和农业劳动效率的明显提高。 (南京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见图1 所示,单位:%) 图1 南京市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变化情况图 80 60 40 20 0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好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2 南京市产业结构总体特点 将南京目前的产业发展情况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较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 后,南京的产业发展情况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① 工业经济产业投入、产出及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南京的工业经济总体效益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 1992年之后,增长更为明显,这也说明了南京工业增长的集约化程度得到很大程 度的提升。 ② 产业偏离度逐渐降低 从产业发展的规律上看,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变动应该协调进 行。 而如果产业之间的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变动不同步,这必然会导致产业 4 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偏低,因此,考察产业间的产业偏离度可 以看出该国或该地区产业运行质量的高低和产业结构的成熟程度。 南京的产业偏离度从1980年以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从1980年是60.2降 低到2006年的l6.7,降低了43.5。南京产业偏离度的下降说明,南京三次产业的 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变动逐渐由*初的失衡向协调发展转变。改革开放初 期, 南京的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变化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变化,大量的剩余劳 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造成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上 的差距,产生了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现象。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南京 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促使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 的产业部门,尤其是第三产业部门,从而使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之 间的发展更趋协调,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 ③ 产业结构高度快速上升 南京的产业发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后,与先进国家的产值结构比例逐 渐接近, 差距越来越小。南京目前的产业结构高度大体相当于日本20世纪70年代 的水平,此时的日本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而且从1952年算起,南京三次 产业的产值结构演进只用了五十多年的时间(1952—2007年), 就达到了日本七十 多年(1895—1970年)才达到的结构高度,也就是说,南京产业结构高度的提升速 度要快于日本。 3 南京市产业结构具体分析 3·1 南京市产业结构水平分析 所谓产业结构的水平或高度,是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历的史 和逻辑序列,在顺向演进过程中所达到的阶段或层次。结构变化值可作为衡量产 业结构水平的指标,结构变化值计算公式为: K = ∑ q ij ? q i 0 式中,K为结构变化值,qij 为报告期构成比,qi0 为基期构成比。经计算得 出南京市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变化值与就业结构变化值(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 5 出,无论以产值还是就业来衡量,南京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程度都较小。南京市产 业结构发展现状大致上相当于日本和法国20世纪7O年代的水平, 美国、英国和德 国等国家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水平。与国内其它城市相比,其发展水平也只大致 相当于国内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20世纪9O年代末到2l世纪初的水平。 表1 南京市三次产业间产值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值(%) 年份 产值结构变化值K 就业结构变化值K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0 0 2.71 9.96 20.87 8.43 11.96 2.19 1.10 7.45 6.42 2.43 6.79 18.18 2.96 9.96 16.58 3.64 7.49 4.77 8.99 2.40 3.2 南京市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产业结构效益与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直接相关,产业结构效益 好,表明国家和地区处于经济发展的较高级阶段,其产业结构也较先进。产业结 构的效益分析可采用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方法来测算。 偏离度反映了劳动力结构与 就业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两者越不对称,偏离度越高,产业结构的效益 也就越低(如下表)。其计算公式为: P = ∑ L?C 式中,P为产业结构偏离度,L为某次产业劳动力比重,C为同次产业产值比 重。 表2 1978—2005 南京市产业结构偏离度(%) 年份 *好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对值合计 1978 30.02 -29.68 -0.32 60.02 1980 28.36 -30.07 1.71 60.14 1985 18.52 1990 20.58 1995 18.87 2000 2001 20.78 19.85 2002 16.42 2003 2004 2005 10.13 14.23 11.26 -17.34 -1.37 -9.12 -1.18 37.04 -10.21 -9.44 41.16 37.73 -3.65 -13.44 -12.79 -15.07 -7.14 41.57 -6.41 39.70 -3.61 0.84 32.85 30.14 -8.11 -8.24 -3.17 22.54 -1.90 20.27 注:资料来源于《南京市统计年鉴》 ,1978—2006年。 自1978年以来,南京市产业结构偏离度从1978年的60.02%下降到2005年的20.27%, 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1978-1980年,南京市的*好产业、第二产业的偏离度都较大, 说明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工业劳动力不足,第三产业的偏离度较小,这可能与其尚不 发达有关。1980-1985年,*好产业、第二产业的偏离度持续下降,但仍保持较高的水 6 平,说明农业劳动生产力开始向工业部门转移,但转移的速度和力度较小;l985至 1990年,*好产业的偏离度有所提高,第二产业的偏离度大幅度下降,劳动力不足 的现象有所缓和,第三产业的偏离度变化幅度*大,从1985年的-1.18下降到1990 年的-10.21,表明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劳动力开始不足。1990--1995年,三次产业 的偏离度都有所降低,*好产业的劳动力正在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1995 年之后,三次产业的偏离度还是保持较高的水平,可以看出劳动力继续在三次产业 之间转移,尤其是随着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第三产业的偏离度在不断降低, 到2005年已降至-1.90。这表明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与产值比重还是比较协调的, 但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力不足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这种现象势必会制约经济的迅快发展。 3.3 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由于历史以及体制的原因,南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比较明显,表现为南京的城 区和郊县在很多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无论从二元对比系数、城乡 经济融合度、城乡人口融合度、城乡空间融合度和城乡生态融合度判断,还是从工 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值、城乡居民收入比值、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差异及农村社会经 济和产业构成分析, 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可以说, 南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差异明显已构成我市城乡统筹的重要症结。 从国际通用的衡量二元经济结构的指标“二元对比系数”来看,2000年至2003 年南京的二元对比系数在16.1%─19.2%之间徘徊,说明南京市二元结构差异很大。 南京的二元对比系数低于青岛(30.3%) 、杭州(26.6%)等城市。从比较劳动生产 率来看,2003年南京市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超过50万,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 18%,而南京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仅为0.23,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为1.17,差 距很大。从产业结构看,城区明显优于郊县,2003年全市三大产业之比为4.1∶51∶ 44.9,第三产业比重已十分接近第二产业,而郊县的三大产业之比为12.5∶53.4∶ 34.1,*好产业的比重明显偏高,郊县的工业化程度远远低于苏南等先进地区。城 乡居民在收入和消费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 居民人均每年纯收入之间的*对差超过6000元,并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2004年南 京市城乡收入比为22.10∶1,农村居民纯收入中要去掉生产性支出等,如果再考 7 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南京市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估计将进一步扩大到 4∶1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直接导致其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2004年南京 市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是农民的2.3倍,表明南京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及生活方式 存在较大差异。南京城乡除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外,二元结构还表 现在人口分布过于集中于市区、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偏向市区、郊县社会公益事业落 后等等。 3.4 轻重工业比例分析 1981年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42%,1990--1999年轻工业产值增长 了2.5倍, 而重工业产值增长了3.4倍。 轻重工业比例由1978年的32: 68发展到1990 年的30:70,再到1999年的24:76,20O5年的15:85,两者相差了70%。南京市 轻重工业间的差距在逐渐扩大,轻工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图3为南京市与国内部分城市重工业的比重,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南京市轻、 重工业之间的差距明显高于其它城市,轻重工业之间的差距逐年拉大。苏州 市的轻重工业比重已由1978年的55.90:44.10转变为2004年的32.80:76.20; 同 时期广州市的轻重工业比重由63.24: 36.76调整到46.6: 53.4; 上海市的由51.75: 58.25转变为22.05:72.95。虽然这些城市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轻重 工业比重有逐渐拉大的趋势,但两者的差距远低于南京市。根据以上分析,可以 总结出南京市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①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但第三产业发展 相对滞后; ②产业结构水平相对较低, 劳动力就业结构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发展; 8 ③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益不断提高,但效益水平不高;④第二产业发展较为迅速, 但工业结构偏重型化。 4 南京市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①高中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较弱 我国学者郭克莎等人将制造业分为高技术密集度产业、中高技术密集度产 业、 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和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等几种类型,并将高技术密集度和 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称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此,以这一划分为基础,对南京技 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情况见表3)。从比较结果看,南京的中 高技术密集度产业虽然资本的投入较多,劳动生产率也较高,但资本的产出率和 利润率均较低,而且其中不同产业的分化情况较严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 业和通信设备、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情况要好于其他几个中高技 术密集度产业。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资本产业率和利润率均较高,在南京整体产 业发展中仍具有较强优势。 由此可见,南京的中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并不十分乐观,整体实力还不是很强,一些低技术密集度的产业,如石油加工及 炼焦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在南京的制造业中仍具有较强实力。南京 制造业中产业的技术结构仍主要以中低技术密集度的产业为主,距离以资本、 技 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还有一定差距。 ②重工业发展存在结构上的不平衡 南京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存在着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 具体表现在轻工业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较低,而重工业的比重则明显较 高。1978年,6南京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30.3%,重工业高达69.7%。 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年中, 南京的重工业比重进一步上升,至2007年已经高达 84.7%, 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减少到15.3%,轻重工业之间的发展 已严重失衡,不过近几年已基本趋于稳定状态,重工业比重甚至略有下降。如果 同其他城市进行比较也可以发现,南京的轻重工业差距在同类城市中也是较 高的。 较重的产业结构导致了南京能源的巨大消耗和能源紧张问题的严重。从南京 2000—2006年GDP总量和综合能耗对比情况看,尽管南京综合能耗的增速有所表 9 表格3 2007年 南 京 制 造 业 各 行 业 主 要 经 济 指 标 行 工 制 中 产 通 机 备 医 仪 、 制 交 造 通 专 电 制 化 制 中 产 橡 业 化 非 业 有 压 低 业 石 业 黑 压 金 造 文 造 木 纺 革 食 草 工 造 废 材 数 业 造 高 业 信 及 制 药 器 办 造 通 业 用 用 气 造 学 品 低 业 胶 业 业 技术密集度 设备、计算 其他电子设 造业 制造业 仪表及文化 公用品机械 运输设备制 设备 设备 机械 业 原料 制造 技术 制造业 制造业 及器材 及化学 业 密集度 相对资本密 集度 1 0.98 1.23 1.46 0.92 0.68 0.89 0.61 0.63 1.01 2.24 0.75 0. 7l 0.73 0.77 0.78 0.71 2.87 1.77 0.5 0.48 0.14 0.52 0.21 1.31 0.41 相对资本生 产率 0.96 1 0.91 1.26 0.49 0.53 0.71 0.68 1.13 0.76 0.84 0.89 0.9 0.55 0.57 3.11 1.27 3.09 1.1 0.88 0.73 1.66 0.76 1.22 0.79 1.07 相对劳动 生产率 1.01 1.02 1.12 1.83 0.45 0.36 0.63 0.41 0.71 0.77 1.88 0.66 0.63 0.41 0.44 2.43 0.91 8.88 1.94 0.44 0.35 0.23 0.39 0.25 1.04 0.43 相对资产 利润率 0.96 1 0.78 0.44 1.12 0.92 -0.04 0.98 0.47 1.64 1.16 0.54 0.62 0.31 0.37 1.48 1.74 -0.68 2.26 1.34 1.01 1.14 0.46 0.83 3.19 1.23 和塑料制品 学纤维制造业 金属矿物制品 色金属冶炼及 延加工业 技术密集度产 油加工及炼焦 色 延 属 纸 教 业 材 织 品 加 艺 业 弃 料 据 金属冶炼及 加工业 制品业 、印刷业 体育用品制 加工和家具 、服装和皮 、饮料和烟 工制造业 品及其他制 资源和废旧 0.29 2.07 0.59 1.92 回收加工业 来源:根据《南京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10 缓,但是综合能耗总量仍然处于较快的上升通道,总量的上涨仍较快。能源消 耗总量的不断上升使能源的弹性系数仍然较高, 能源弹性系数在2005年达到了* 高点0.94;2006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仍高于2002年的水平,相当于日本 的3.6倍,香港的3.0倍,新加坡的2.5倍和美国的2.0倍。万元GDP综合能耗的 降低也十分缓慢,2006年相比2000年,仅下降了0.19吨标准煤/万元GDP。同时, 南京的能源产出率很低, 目前仅相当于日本的19.6%、 法国的25.1%、 德国的25.9 %、英国的32.1%和美国的49.8%。在巨大的能源消耗中,重工业占了很大 的比重。 “十五”期间,石化、钢铁、建材、电力四个主要的用能行业实际综合 耗能量占全市工业综合耗能量的85% 一90%,超过了全市综合耗能量的70%, 但其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当年工业增加值总量的40%左右, 和通讯与电子 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及通用设备制造业相比,上述四大主要耗能行业的万 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是这些行业的5—10倍。 ③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尽管南京的三次产业之间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在不断趋于协调,但总体 来看,南京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还较低,明显滞后于南京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南 京2007年的人均GDP已达到6000美元,相当于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但南京的服 务业比重却比中高收入国家2002年的平均比重低了11.4个百分点, 仅比低收入国 家高出2.7个百分点。与服务业相反的是,工业的产值比重高出了中高收入国家 2002年平均水平15.0个百分点, 农业的比重低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相对于南京的发展阶 段而言, 南京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显得过高,而服务业的发展却明显滞后。 在服务业的劳动力比重方面, 南京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也明显落后于中等收入国家 的水平, 2000年中等收入国家的服务业劳动力平均比重为61%,南京2007年还仅 为48.4%,与低收入国家2000年的水平相差不多。由此可以看出,南京服务业的 发展已严重滞后于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更难以支撑制造业的发展需要。 5 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策 ① 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目前,南京市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向后工业化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第二产业 11 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仍然需要强化第二产业。 同时, 在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应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第三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引 导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尤其要加强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如信息咨询业、中介 服务业等的发展。 ② 协调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速度和力度 南京市的就业结构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发展,农村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而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力供应不足,这种现象势必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 在未来要协调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配,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通过对劳动 力提供针对性的培训, 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快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速度 和力度,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促使其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加速转移, 缓解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不足的现象,使就业结构同步于产值结构的发展, 从而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水平和效益。 ③ 加快轻工业的发展速度 目前,轻重工业的发展比例失调,在强化发展第二产业的过程中,这是亟待 解决的关键问题,应着重加快轻工业的发展速度,缩小轻重工业之间的差距, 以 便更好地协调轻重工业之间的发展,共同促进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 12 参 考 文 献 2007 [1] 《实现南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 ,南京市2007 2007年重点社科咨询课 ( SKZX2007008 题(项目编号:SKZX2007008 SKZX2007008; 2000 [2] 唐启国: 《市情论》 ,南京出版社2000 2000年版; [3] 黄南: 2004 《南京经济:运行与发展》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004年版; (1978 2006年) [4] 南京市统计局.南京市统计年鉴(1978 2006 ); (1978—2006 2007 [5] 黄南: 《南京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国际比较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7 , 2007年增刊; 2007 [6] 《实现南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 ,南京市2007 2007年重点社科咨询课 ( SKZX2007008) 题(项目编号:SKZX2007008) SKZX2007008); 2004 [7] 黄南: 《南京经济:运行与发展》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004年版。 13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