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
南京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 序言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实现“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的*好方略。编制工业产业布 局规划是我市工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 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措施。本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要求, 围绕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大企业培育三条主线,通过对功能定位与区域间协调发展、推 进工业化与加快城市化建设、经济发展与土地承载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加快企业改 革与社会稳定等重点问题的系统研究,明确中远期的发展战略和近期的行动纲领,从科学 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彰显南京特色。 本规划是全市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依据了《南京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南京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南京市“十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南 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南京市 1997-2021 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和发展目 标、发展战略、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等专题研究,以及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电子、汽车、 石化、钢铁、电力五大产业发展的意见》等。规划以 2002 年为基期,2021~2021 年为规 划期,其中 2021~2021 年为重点规划期。 *好章 发展基础与机遇 南京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1865 年金陵制造局的诞生标志着我市近代工业的开端。 津浦和沪宁铁路的通车,南北陆路与长江水运的交汇突显了南京的区位优势。英商和记洋 行、津浦铁路南段机厂(南京浦镇车辆厂的前身)、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亚厂(南京化学工 业公司前身)、中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的成立,形成了南京近代工业的雏 形。经过一个多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积淀,我市工业经济拥有了雄厚的发展基 础,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 一、发展基础 1、产业基础。 2002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2287 亿元,工业增加值 501 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1298 亿元的 38.4 %。全市工业上缴税收 184.7 亿元,对全市当年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 70%, 全市各类工业企业 14998 家,其中大中型企业 119 家,销售收入超两百亿元的企业(集团) 2 家,超百亿元 5 家,超五十亿元 8 家。工业就业人数达 70 多万人,占全部社会从业人 员的 26.3%。形成了以电子、汽车、石化、钢铁、电力等五大产业为支柱,机械装备、生 物与医药、新型建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五个行业为重点,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 业体系。其中电子、汽车、石化、钢铁、电力等五大产业 2002 年实现销售收入 1175 亿元, 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为 62%,形成了我国第二大石油化工基地、重要的电子技术产业和软 件及系统集成研发基地,以及汽车制造基地。五大产业不仅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 而且为我 市下一阶段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区位优势。 南京位于我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三角经济圈的副中心。位于长江黄金 水道和津沪大动脉的交接处,东距出海口 360 公里,水陆、江海联运的条件十分优越,是 全国为数不多的交通主枢纽城市之一。地域上具有承东启西、接南继北的市场独特优势, 是长江流域传导纽带,具有传递东部向中西部、南方向北方经济辐射的桥梁作用,拥有广 阔的市场腹地。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又位于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地区, 商贸金融发达、科技教育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完善的配套服务和充裕的智力、信息等资源, 为南京工业经济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3、载体基础。 1988 年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为我市发展工业开创了新的发展平台。1992 年南巡讲话后,全国各地开发区蓬勃发展。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 发区、江浦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六合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国家、省级开发区相继建立和发 展,这标志着南京工业布局转向以开发区的建设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的新模式。通过完 善的基础设施投资、优惠的政策扶持、充足的人力资源,以及雄厚的科研技术支撑,各开 发区得以迅速发展。到 2002 年底,我市经国家、省和市政府批准建立的开发区、工业园 26 个,总规划面积 335 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 170 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开发区 4 个,规 划面积 145 平方公里。省级开发区 5 个,规划面积 88 平方公里。市级工业园 17 个,规划面积 102 平方公里。 4、设施基础。 我市拥有发展先进制造业所需的各种配套设施基础。 运输设施。南京拥有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管道等全部现代运输方式。航空运输 拥有年 800 万人次和 40 万吨吞吐量的禄口国际航空机场。铁路运输拥有年 1200 万人次和 1000 万吨发运能力。公路运输拥有 4 条国家级和 9 条省级公路组成骨干,进出南京、辐射 苏北、安徽等腹地的公路交通网络。水路运输拥有国内*好大港――南京港年货物吞吐能 力 6000 万吨, 52 万标箱年吞吐能力。管道运输拥有 2000 万吨/年输送能力的鲁宁输油管 道,甬――沪――宁原油输送管线(在建),以及 “西气东输”天然气输送管线。 电力设施。现有发电企业 16 家,总装机容量 218 万千瓦。拥有 500 千伏东善桥变电 站 1 座,220 千伏变电站 20 座,110 千伏公用变电站 68 座,35 千伏公用变电站 75 座,主 城 220 千伏系统形成了双环网供电,为我市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输变电保障。 二、发展机遇 1、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创造了新环境。 受各种利好因素促进,世界经济正在走出低谷,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根据亚洲开发 银行预测,亚太地区在未来几年内将保持年均 6%以上的持续强劲增长势头。严重制约世 界经济复苏的地缘政治风险已经大为减弱,使得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明显回升,世界范 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将快速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一些亚洲国家采取的 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将继续发挥作用。 2、国际资本加速转移带来了新动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明显加快。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资本流进我国的结构和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资本的比重 不断加大,发达国家制造业正在加快向我国转移。长江三角洲由于强大的腹地优势,在国 内具有经济、金融、航运中心的战略地位,经济基础较为雄厚,外向型经济的后发优势明 显,已成为外商投资的一方热土。 3、国内经济良好环境提供了新机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鼓励、支持、引导非国有经济,进一步促进个私经济发展。中央政府实施的积 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为今后几年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巨大的累积效应。 4、沿江开发战略构筑了新平台。 沿江开发作为江苏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也是我市工业发展*大的现实机遇。全省沿江 联动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扶持,将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重组和技 术重置,为我市工业经济构筑了新的发展平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