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百年“鲁迅楼”成居民楼 内部私拆乱改(图)
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主任、鲁迅先生的长孙周令飞昨天来到南京,参观了鲁迅先生读书旧址的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路学堂(即“鲁迅楼”)。而记者采访时却震惊地发现,被列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鲁迅楼”现在竟然成了一幢居民楼,内部被私拆乱改,存在多处安全隐患。
记者从一个侧面的通道进入后发现,“鲁迅楼”里现在全是住家,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楼里面大概有八九户住家。记者看到,楼的主体结构保护得还是比较完整的,就连上二楼的楼梯以及二楼的过道,都是当年铺设的木板,但由于建筑年代久远,楼板已有多处腐烂,而且墙面也有剥落。不仅如此,由于里面一直有住户,电线也老化了,有的住户还私拆乱改,电线也私拉乱接。更让人焦心的是,由于住户在楼内生火做饭,已多次出现苗头,严重威胁了“鲁迅楼”的安全。
鲁迅园社区的邵主任告诉记者,这幢楼是清末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路学堂德籍教员楼遗址,鲁迅先生曾于1898年11月至1901年11月在此学习、工作和生活。当时的学生宿舍是两人一间,房子并不小,每个学生有一张木架棕绷床,还有双抽斗小木架、黑漆方凳、小书架各一只。那时还没有电灯,晚上就用保险灯照明。邵主任指着一楼其中的一间介绍说,“这就是鲁迅先生曾经住过的宿舍。”遗憾的是,里面已经寻找不到当年的一点影子了,现在好像被人当成了仓库。
鲁迅就读的矿路学堂班里曾有24人,课程有国文、德文、日文、算学、测量、地质、冶金等,在当时都是颇为新鲜的课程,其中德文和日文由学生选一门。据他的同学回忆,鲁迅学的是德文。鲁迅很聪明,很用功,不大外出,偶尔也会到中华门贵人坊去吃干丝。那时候一天上4堂课,每堂一小时半,到下午5:00以后基本就没事了。星期六下午是“星期课”,做作文、做算学,老师评分后前三名得银牌一个,满10个银牌可换一个金牌,只有鲁迅一人得到过金牌。3年毕业后,鲁迅等5人被派往日本留学。
鲁迅楼于1982年被列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所在的社区也因此而命名为鲁迅园社区。采访中记者发现,附近群众都以居住的社区有鲁迅先生留下的足迹而自豪,同时也为这幢楼的现状而焦急。
周令飞在参观后也遗憾地表示,从目前来看,这幢楼只是与历史照片有点相像,但外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鲁迅先生是在这里迈出了人生的*一步,很有纪念意义,如果下一步建设中有需要,他作为鲁迅先生的后代,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了解,此楼为上下两层,占地面积273平方米,产权单位是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使用单位则是省人防***,早年由省人防***分配其职工居住,现有住户9户,大部分是出租户或是原住户的亲属。为了挽救“鲁迅楼”,同时扩大鲁迅这一文化品牌的影响力,鼓楼区挹江门街道几年来想尽***法,努力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希望尽快还“鲁迅楼”的原貌,将这里建设成为全省首家社区鲁迅纪念馆,并打造成为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遗憾的是,此项工作到现在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通讯员张乐 蔡海泉
南京是鲁迅走出旧式家庭的首站,更是他成为中国文化巨人的起跑点。据了解,南京共有6处鲁迅读书处遗迹。
1898年5月,靠母亲筹措的八元盘缠,鲁迅来到不收学费的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学堂没有图书馆,没有报刊可看。鲁迅只能上街买书看,或是向同学借书看甚至借来抄。
1898年底,鲁迅考入这里的矿路学堂读书。这里有鲁迅的两个读书处,一处是学堂阅览室,另一处是宿舍。鲁迅在这里读了许多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的书籍。
据记载,每逢休息日,城南是鲁迅常去读书购书的地方,其中*有名的当属李光明书庄。鲁迅在这儿被《天演论》所吸引,从此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夫子庙东市场当年是较大的书市,其中明达书庄拥有较多读者。该店的特点是有符合青年读者需要和当时流行紧俏的新书及报刊杂志。鲁迅常到此看书报杂志。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