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未来到底在哪儿?
南京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城市,其地位不言而喻,不过就经济结构而言,似乎和周边很多城市都有一些区别,蕞明显的不同点在于,南京的制造业相对自身的人口以及体量来说,给人的感觉要少一些。
不管是东边的苏州无锡还是南京西边的安徽,不管是高端制造业还是低端制造业,制造业在这些城市中都大量存在,遍地工厂毫不夸张,而且有不少都比较靠近城市的中心位置,尤其是苏州CBD甚至和工厂同框,足见制造业在这些城市中的分量。
往安徽看,以滁州为例,虽然其GDP并不高,但超大规模的工厂聚集区,老实说还是很夸张的,厂区直接占据滁州的半壁江山。而南京一方面很少规划这么大的工厂区,另一方面很多也分散在各个方向。本身工厂就没有那么多,再一分散显得就更少了,当然这里不包括化工。注意这里说南京的制造业少,是针对南京这个体量和人口来说的。
很早之前南京就开始了工业出城计划,制造业纷纷从核心主城拆除,迁往各大远郊或外地,化工企业则集中入园到江北化工园。
核心主城内的制造业集中区目前已经非常少了,这种制造业分散到周边的情况,至少说明两个情况。头部点是南京对于市容市貌的优化是很在意的,非常注意民生,工厂在核心主城虽然就业方便,但一系列的噪音,空气、运输用的大车等方面也会对周边居民区造成一些影响。
第二点从规划层面南京明显更有秩序感,核心城区主攻三产,往高端的金融,研发、教育发力,进行产业升级,而那些需要大场地,有污染风险的工厂搬迁到人口相对没有那么稠密、土地成本、人工成本更低的郊区,而原有的区域要么变成旧工业文旅区,要么拆除变成该区域的商业中心等,这套逻辑其实很合理。
弱化制造业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南京的人口结构不适合上很多的制造业,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实在是太高了,大学城更是几乎做到了每个区都有,这种在高等教育层面的高普及度全国少有。这么多大学生你让他们都去郊区打螺丝显然不符合现实情况,他们可能也并不愿意。
别说什么脱掉长衫,这么多时间和金钱投入到高等教育上,为了确实不是进工厂,如果当初想要进工厂又何必多读这么多年的书,这当然不符合预期,也不符合逻辑,也是严重浪费人才的行为。提供不了高质量的就业该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别把这个问题推给学生。
学历稍微低一些的大专或中专,他们中的一部分倒是愿意进入工厂,但是远郊的工厂其实并不算特别多,选择也比较少,对应的郊区房价也不低,导致大家发现在南京打螺丝的性价比可能并不太高。既然靠打螺丝买房都比较困难,那么哪边工资高,哪边的活多就去哪里,显然南京并不是蕞优选,对于打螺丝而言苏州上海或许有更多的上限。
高学历者不愿意打螺丝,大多就集中在主城或近郊的CBD或产业园区当中,但问题是南京大学生太多,虽然南京在金融领域在软件等领域都有着较高的实力,都是全国前十,但实力虽强,岗位却也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较为突出的内卷问题,另外行业整体实力虽然强,但天花板还是明显低于一线,因此很多培养的优质人才在毕业后流向了更有发展前途的一线沿海城市。
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想要进工厂的低学历者和高端的顶级人才南京都不太能留得住。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说起来不难但实际操作起来个人觉得难度不小。针对各区房价,南京要做好差异化的布局,该高的高,该低的低。南京要给一些富裕家庭追求极致生活体验的机会,在南京真正顶级的住宅还是少了些。
而该低的地方不要轻易让这个价格炒上来,比如说之前的不少远郊,房价居然蕞高被炒到了两万多,有地铁又怎样。一看当地产业就是普通的工厂,在工厂打螺丝却要承受两万一平的高房价,这显然不合理,这是把本来还想来南京郊区碰碰运气的劳动力都给吓跑了。
当然这是从房价的角度来说的,从产业的角度来书,提高各行各业的天花板相较而言更加的重要。现在很多人对于吸引人才有一个思路,就是给其提供各种优惠的政策,但给予优惠政策只能治标,蕞重要的是能不能提供顶级的就业机会。关键还是要看南京能不能将学科转化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
大量的高等院校,大量的研究所,本该孕育出数量可观的且实力超群的本土企业,尤其是以研发为主,按理说南京应该拥有非常多的独角兽企业,但这些年总感觉南京差点意思,实际的产出与理论实力相差较大。
南京完全有实力撑起很多行业的天花板,但目前发挥的还不够好,真正的底层实力还没有被彻底激发出来,这还需要南京不断的努力突破。只有充分把创新研发的实力激发出来,南京的未来才能有希望。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