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南京丨这50万块城砖来自哪儿?
6年回收50万块城砖!随着南京市民、爱心企业、社会团体等积极投身南京城墙文化遗产保护和慈善工作,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和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文物保护类公益慈善项目“颗粒归仓,守护城墙”取得亮眼成果。在近期揭晓的第六届江苏慈善奖、第三届南京慈善奖中,“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接连摘下这两个慈善奖的“*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作为江苏慈善奖获奖项目中*一一个文化传承类项目,“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展现了慈善工作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的典范风采,对全省的文物保护慈善工作起到了表率和示范作用。慈善行动无分大小,哪怕只有一块城砖,通过无数的爱心传递,“颗粒”的小爱也能筑成“高坚甲天下”的“大爱城墙”。
动员社会力量,让流落城砖“颗粒归仓”
南京城墙是由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主持建筑的旷世城垣,是世界上现存*长、规模*大、保存*好的城市城墙,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初步估算营建南京明城墙耗费城砖约3.5亿块。650年的风雨沧桑导致南京城墙部分地段坍塌损毁。在过去,又因种种原因,大量的明城砖流失在外,一些作为建筑垃圾被处理和填埋,一些被用于房屋改建。在部分老旧小区拆迁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明城砖;还有部分品相好、铭文清晰的则进入了收藏市场。
2014年,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成立,统一管理全线城墙,标志着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利用工作走上统一化、标准化的道路。自此,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一直致力于回收散落在城市各地的明城砖。
2015年颁布的《南京城墙保护条例》明确界定了散落城墙砖的产权,城墙上的城墙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有、使用、买卖、刻画或者损坏,城墙上的铭文不得擅自拓印。对于散落的城墙砖,完整的或者二分之一以上的,也都应该归属国有。
城墙管理部门人手不够用,而散落城砖在南京城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出现,甚至会流落到外地。“想要把散落的城砖都收回来,就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让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让每一块流落在外的老城砖都‘颗粒归仓’!”城墙专家表示。
2016年11月,为切实加强南京城墙修缮保护工作,助力南京城墙牵头“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申遗,“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正式发起,向社会广泛征集散落的明城砖线索,对提供信息的市民或团体首次给予现金奖励。消息一经发布,立刻收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引发媒体的争相报道。
截至2021年底,“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共收到有效线万块。回收的城砖被统一放置在南京城墙仓库内,用于南京城墙维修、研究、展览等工作。
“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围绕“城砖回归”主题,形成了以城墙文化遗产价值传播为目标、流散城砖回收为手段、砖集馆展示空间为亮点,多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南京城墙文化遗产保护创新模式,掀起了全市积极回收城砖、保护城墙遗产的浪潮。
保障南京城墙修缮,保护“完整性”和“真实性”
我国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要求要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这意味着南京城墙保护修缮的*佳方式是用原城砖进行修复。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城墙维修要尽可能使用老城砖,但城砖的库存经常相对不足,甚至“捉襟见肘”。“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启动以来,回收的城砖被用于南京城墙日常维护保养及重点段落的修复工程。这大大保障了南京城墙的修缮工作,更保护了南京城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南京城墙文物本体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据介绍,南京城墙每年开展日常维护保养项目,对南京城墙全线城墙本体及附属设施进行巡查、记录,根据巡查结果编制保养维护方案。主要内容为城墙本体杂树杂草清理、风化脱落城砖补砌、城楼及栏杆油漆出新、全段雉堞或女儿墙压顶砖松动脱落修补等。其中城墙立面风化脱落城砖补砌、部分段落的雉堞或女儿墙压顶砖松动脱落修补使用城砖仓库中回收来的老城砖,保留了城墙原有的古韵。
在一些修缮应急工程中,回收来的城砖也起到了大作用。此前启动的南京城墙解放门至太平门段(一期试验区九华山段)修缮应急抢险工程中,按照国家文物局及省文物局的方案批复要求,选择九华山西侧拐角处长度约133米城墙作为典型段落试验区。此段城墙墙体存在多条裂缝及臌胀,且墙体内部废弃人防工程结构变形严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修缮应急抢险工程旨在加固此段城墙内部人防工程,修复该段裂缝、臌胀等病害,完善城墙防排水和防渗功能,控制病害继续发展,消除安全隐患。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修复立面墙体裂缝、膨胀等病害使用了仓库中回收的老砖,消除了安全隐患。
2016 年11月27日凌晨,小桃园段南侧墙体发生局部坍塌。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立即对现场进行隔离,安装围挡,搭设双排脚手架及安全防护网对墙体进行临时支护,并对坍塌段进行应急清理排险,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抢险加固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方案,小桃园段城墙抢险加固长度约77 米,该段城墙坍塌缺口恢复采用原样修复的方式,坚持*小干预的原则,尽量保留原残墙和土芯。小桃园段城墙为典型的“包山墙”,保护工程在治理山体稳定性的同时,恢复了城墙本体原有的面貌,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了城墙本体和周边游客的安全。据介绍,在对坍塌区域进行恢复时,除原有残墙和城砖外,还使用了仓库中回收的老砖,恢复了城墙本体原有的面貌。
抢救砖文信息,助力“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
南京城墙砖已经有650余年的历史,一块块城砖不仅仅是冰冷的砖头,作为具象的载体,它们还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不仅是对南京城墙本体的保护,更是对南京城墙文化内涵价值的保护。
目前南京城墙大部分城砖砌筑在城墙上,城墙上能显露出的砖文也仅有部分城墙表面的城砖,且由于城墙高度的限制,砖文的释读工作受到很大的局限,能收集到的砖文也十分有限。“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则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回收了许多完整的城砖,砖文也较为清晰。这些城砖大大充实完善了南京城墙铭文库,对南京城墙的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2017年11月,南京城墙外郭高桥门附近一拆迁工地发现了大批南京城墙砖,接到线索后,南京城墙研究人员迅速赶往现场调查,并发现了一块稀有城砖。这块城砖铭文一侧为“宁国府提调官同知阑善司吏李时中/宁国县提调官主簿安信司吏胡友仁”。另一侧,则有“明州府”字样。此砖的奇特之处在于,“宁国府”为今安徽宣城一地,而“明州府”为今浙江宁波市。窑匠是确保南京明城墙砖烧制质量的关键技术人员,一般由当地人充任。为什么在宁国府宁国县烧制的城砖中,会出现“明州府”的窑匠呢?根据研究人员推测,可能为宁国府邀请明州府窑匠对烧砖进行指导,或窑匠籍贯为明州,为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故加上“明州府”。随后工作人员将这批砖运送回南京城墙仓库,这块“明州府”的城砖也作为重要的研究资料被妥善保存。
“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启动以来,回收城砖的砖文信息采集和基础研究工作同步进行。2020年初,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联合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开展了“南京城墙砖库房砖文信息采集”项目。该项目作为南京城墙库房砖文整理的首次尝试,收获颇丰:对南京城墙库房中回收的散落城砖进行挑选,整理了超过10000块城砖,拍摄了其中3000块城砖的照片,采集了600块城砖的砖文信息,制作了200块城砖的砖文拓片。此次发现了军队砖约50块,还有大量的袁州府精品城砖,这种城砖呈乳白色,砖体细腻坚固,铭文清晰,质量上乘,是南京城墙砖中的翘楚。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稀有的城砖铭文,如“……前万历拾年新造”“……县廿四都三”等。这些城砖是“城墙学”研究体系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促进南京城墙基础研究工作,丰富南京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回收城砖相关的研究还将结集成书。2022年首批《江苏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近日公布,《城铭流韵——南京城墙库藏精品砖文图录》入选图书类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出版规划项目,《颗粒归仓城砖典积——南京城墙砖文研究》入选音像电子类音像制品出版规划项目。
目前南京正在牵头“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申遗工作也正在大步迈进。“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是抢救南京城墙砖文信息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充实南京城墙文化遗产内涵,助力申遗具有重要意义。
回收的城砖,也正在以各种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唤起更多人的城市记忆。
2020年初,位于悦动·新门西的砖集馆正式对外开放,用于展示“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成果和南京城墙城砖的文化遗产内涵。砖集馆作为城墙公益展示的空间载体,取“城砖文化集合传承”之意,“砖集”二字就是对“颗粒归仓”活动几年来成果的释读。馆内展出的城砖,是从近年来回收的城砖中精心挑选的,在这里,城砖是有温度、有故事的历史标签。馆内不仅有关于南京城墙、城砖的介绍,从城砖的烧造过程,到“物勒工名”、工艺制度,再到城砖铭文上蕴藏的趣味逸事等,都有展示。同时馆中还设立了砖文拓印空间,来访者可以在工作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参与砖文拓印活动,感受承载着文明积淀的古都根脉。
2021年,砖集馆常设展览《一砖一城》进行了改造出新,集中展出“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中回收的南京城墙砖,并向观众介绍“颗粒归仓”活动以及城砖回收历程。同时增设“城砖去向”内容,向观众介绍过去一部分南京城墙砖如何被用于公共或民用建筑的修建,散落在各地的城砖如何回归,仍伫立在重要建筑之上的城砖如何续写新的城墙文化遗产价值。从而带领观众寻访城砖修建的新建筑,了解六百多年前的明城砖在近代被赋予的新身份。砖集馆自开馆以来,举办文旅体验活动、学术沙龙讲座数十次,通过各类妙趣横生的文化活动,让游客感受城墙和城砖的历史印记。
2022年,随着南京城墙博物馆正式开放,基本陈列《旷世城垣——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陈列》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展览向公众展示南京城墙的建筑与文化、历史与现状、修筑与保护,充分阐释南京城墙的文化内涵。其中,在第五单元《城市记忆遗产传承》板块,集中介绍了南京城墙的修缮与保护历程,并专门介绍了“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对城砖回收的过程与成果进行了统一展示。
此外,还有一些城砖虽因种种原因离开了城墙本体,但是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几十年前,部分拆除的城砖被用于修建一些当时的重要建筑,南京大学礼堂、扬子饭店、鼓楼医院、陈裕光故居等均有南京城墙砖的“身影”。这些散落在各地的城砖,拓展了南京城墙的文化遗产外延,并作为南京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不断赓续着城市文化的脉络。未来,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将通过在这些建筑悬挂文保标识牌,向公众大力宣传南京城墙砖和“城砖遗产点”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尤其是向生活在城砖建筑周边的居民进行社科普及,使文保意识深入人心,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社区关照度;另一方面,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将继续深入调查发掘更多的“城砖遗产点”,结合城砖遗产点守护者网络建设、无界城墙沙龙对话等活动,扩大南京城墙砖遗产影响力与保护面,形成南京城墙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与此同时,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还积极借助数字化手段,依托“云享城墙”南京城墙景区数字化展示等在线平台,全面展现“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成果,增加提供城砖线索渠道,实现以数字技术助力“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传播。
在南京,明城墙,也是“民”城墙。“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已成为社会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经典案例。随着项目的开展,南京城墙的影响力正在进一步扩大,社会公众对南京城墙文物保护的意识和热情也在显著提升。它勾连起了广大公众的城市乡愁和金陵文脉之间的联系,让冰冷坚固的城砖多了一份温度,也让南京市民对于南京城墙文物保护工作的爱心播撒全城。
6年来,热心的南京市民或提供线索,积极促成散落城砖有效回收,回归城墙本体;或热情服务,传播城墙文化知识,在更多人的心里播撒保护理念;或发挥才智,汇集社会资源,参与到城墙保护、研究等各项工作中……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却做了不平凡的事。他们用善良、认真、坚持、无畏诠释着好人精神,为南京城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作出贡献,他们是“城墙好人”。
年过九旬的谢竹如,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李廉教授遗孀。她与丈夫收藏多块南京城墙砖,在看到“颗粒归仓,守护城墙”号召后,无偿将家中城砖捐献给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并热心提供城砖回收线索。守护是福、公益是福,这位“90后”城墙保护志愿者,以坚守、用行动,生动地诠释了守护和传承的意义。
古稀之年的吴文兴,积极提供散落城砖线万余块城砖。在南京老旧民宅的小街小巷或是拆建建设工地,经常能看见他的身影——只要可能有城砖的地方,他都会实地看个明白。他时常在工地的建筑垃圾土丘上一点点清理,挖出一块块城砖。别人劝他多多休养歇息,他却乐在其中。
摄影家刘妙龄十余年来坚持用镜头记录南京城墙和城市的发展变迁,积累了十余万张照片素材。“城墙就是一个舞台,这个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脉络、每一个过程,都会在城墙上演。”这是刘妙龄对南京城墙的印象。凭借热爱与坚持,刘妙龄用镜头记录着南京城市生活、守护着南京城墙这一文化遗产。
像他们这样的“城墙好人”,还有很多很多。随着“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的推进,南京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正不断加强,也唤起更多人加入保护南京城墙、保护南京城墙砖的队伍中来。
图:除标注外,均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