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230亩土地创业为城市孩子弥补“餐桌常识”的缺失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我们一帮农学院毕业的学生,在南京山美水美的乡下包了230亩的土地,希望将自己所学,通过亲子农学课堂的方式将农学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蕞近,多位农业相关专业的本硕博毕业生筹划创办“田间农学院”的消息引起不少网友的注意。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前往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黄龙埝水库附近,对这家即将“开学”的“田间农学院”进行了探访。
完成基础建设,已组织多次亲子农事体验活动
徐艳是“田间农学院”的主要发起者。扬子晚报记者见到她时,徐艳刚从地里上来,手里还拿着一把镰刀,一顶太阳帽背在身后。她那几个农业相关专业毕业的“小伙伴”,也刚刚下工,从旁边陆续走过。
上个月,徐艳他们刚刚在一片二三十亩的地块上完成了向日葵的育苗和栽种,目前他们正忙着对八亩有机生态果蔬进行种植。她指着路边的一片土地告诉记者,别看现在它们还是不起眼的小苗,但到了十月份,这里将长成一片向日葵花海,成为“农学院”一道亮眼的景观。
“今年过完年,我们团队就开始对这片地块进行规划,建设了基础道路和沟渠,然后对田地进行了修整。”徐艳介绍,同时他们还在这里种植了一些果蔬和作物。记者看到,在这片区域里,还有一处不小的池塘,岸边一群小羊悠闲地散着步,水中数只鸭子轻巧划过。根据地形和道路,他们对这片地进行了不同功能的划分。
此前,团队成员已尝试组织了多次亲子类农事体验活动,有池塘摸鱼、小麦收割等。在桑葚成熟的季节,他们还带着一些家庭前来这里采摘、制作果酱,参与者玩得都很开心。这些活动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新奇的体验,见到了不少从没有看到过的动植物,也让大家对下半年将要开展的“田间农学院”课程探索积累了经验。
成员有多位博士、硕士,期待在田间为孩子讲解知识
说起创办“田间农学院”的初衷,徐艳告诉记者,她自己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对各种农活都很熟悉,而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也都是农业相关专业毕业,其中有博士,也有硕士和本科毕业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热爱土地,有着一种“土地情怀”。
徐艳大学毕业后曾在互联网大厂干过,也曾自己做过电商,但干过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还是想做一些和土地有关的事情。就这样,她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陆续聚在一起,开始了创业。
被他们从事的工作吸引,还有一些农业院校的学生成了这里的志愿者,在这里实践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不仅如此,他们还联系了几位农业相关专业的高校老师,以提供专业方面的指导咨询。
“现在很多小朋友只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却不知道其实每一种植物都有着自己的成熟时间,所谓时令也!”如何让城里的孩子们真正了解农业常识,帮助他们弥补“餐桌常识”的缺失,是团队成员一直在考虑并讨论的问题。
按照徐艳的设想,未来他们将在田地里放上黑板和桌椅板凳,让团队中的博士、硕士在田间为孩子们讲解眼前作物和果蔬的知识,让孩子们“手可以摸到,鼻子可以闻到,蕞终品尝到”,通过这样学习农业知识,并有所感悟。
将于十月份“开学”,思考如何设计出差异化活动
采访中,徐艳告诉扬子晚报记者,经过策划和准备,“田间农学院”将在十月份“开学”。课程将根据中国数千年农业文明的节气、农忙、收获等,制作不同的内容,包括育苗、嫁接、耕种、病虫害防治、有机生物肥制作、动物医学等等。
按照团队的筹划,“田间农学院”将根据参与者的不同年龄阶段分为不同课程。比如针对3岁至6岁的孩子开设“蒙学堂”,将带着孩子们学习农学启蒙知识,接触土地,了解各种果蔬的形态,品尝露天生态果蔬的本味等。而为6岁以上孩子开设的“大学堂”,将让孩子们对果蔬和作物生长有更深的理解,内容涉及农机使用原理、果蔬嫁接原理、有机和无机种植给人体输送养分的差异等,孩子们还将到地里体验耕种、有机生物肥制作、小型温室制作等。
徐艳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对于“田间农学院”他们一直思考,如何能够设计出差异化的活动,令其与一般的亲子农业采摘活动有所区别,让参加者真的有所学,有所思。同时,也让他们读书时掌握的农业专业知识库,发挥更多的价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