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攻坚!南京各板块一把手今天递交“军令状”
近日,南京梅花山迎来盛花期,如云似霞的梅花在一碧如洗的蓝天映衬下美不胜收。春节以来,南京的空气质量一直保持优良,没有出现一天污染天,许多市民走出家门,感受早春的气息。
展现美丽古都更高颜值,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带来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南京人收获了更多“绿色幸福感”。
2月24日上午,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暨河长制工作大会,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分析生态环保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动员全市上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展现美丽古都天蓝水清的高颜值,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市委副*、市长韩立明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龙翔、市政协刘以安出席,市委副*沈文祖主持。
会上,江北新区和各个区一把手向市委递交责任状,这是2018年以来,南京市连续第四年由各个板块一把手签订环境保护“军令状”,展示着南京把污染攻坚推进到底的决心信心。
过去5年,全市上下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牢记谆谆嘱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保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生全局性变化,“环境美”成为南京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的标志。
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万亿元跃升至1.48万亿元,经济总量增长 48%。与此同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下降24.11%、24.4%、13.62%、14.2%,碳排放强度降低21.5%,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41.9%。
去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3.1%,比五年前提高18.7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降至31.3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48%,空气质量跃居全省*一。国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全市域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首位。治土成效获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肯定。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45.3%提升至53.4%。累计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147家,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实现整体封闭化管理,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化工企业全部退出。沿江重点企业加快转型,南化公司新材料转型项目方案完成论证,金陵石化初步编制完成“近零”排放方案。2020年,非电煤较2016年削减257.6万吨,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23项长江经济带突出环境问题全部整改落实,完成2382个入河排污口的排查和溯源。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禁令,提前完成1041艘渔船、2059名渔民退捕任务。主城区退出生产性岸线公里,基本建成幕燕滨江等一批沿江特色示范段,自然湿地保护率跃居全省*一。
全市危废集中处置能力提升至30.74万吨/年,基本满足日常处置需求;贮存总量低于全市平均一周的产废总量。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100%,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比例达90%以上,污泥实现100%无害化处置。完成305家重点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提升。
“河长制”有效落实,全市3000余名河长共巡河57万余次,现场处置问题6600余个。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生态眼”等项目扎实推进,建成大气自动监控平台。实施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水环境区域补偿标准提高至省标准4倍。
会议总结了“十三五”期间特别是去年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取得的成效,部署了今年工作任务。
韩立明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
全市上下要坚决落实“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污染防治攻坚战由“坚决打好”转向“深入打好”的工作导向,深刻认识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之新”,清醒看到“十四五”改善环境质量“挑战之多”,辩证看待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之重”,以更有力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的首位担当。
韩立明强调,要突出重点、系统推进,聚焦今年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任务,切实做到“六个着力”。
1、着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一着不让抓开局,深入开展VOCs治理,强化重点行业和领域整治,确保精准施策、靶向用力;
2、着力抓好水环境巩固提升,坚持科学治水、系统治水、精准治水,不断巩固“消劣”成果,建设“美丽河湖”;
3、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能源结构脱碳转型、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实现降碳减污协同效应;
4、着力抓好长江生态保护,务实抓好问题整改,深化沿江环境治理,坚决贯彻长江“十年禁渔”部署,努力创造更加过硬成果;
5、着力消除环境安全隐患,持续治理修复土壤污染,织牢织密危废固废防范网络,高效有力整改各类环境问题;
6、着力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增强科技“推动力”,提升监管“约束力”,彰显制度“生命力”,加快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大环保格局”。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整体联动、督查考核、队伍建设,形成共抓污染防治攻坚的强大合力,确保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任务顺利实施、目标圆满完成。
大会上,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和部分板块就今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作表态发言,表示要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有力举措强力攻坚,推动南京生态环境质量再提升。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启动建设低碳先锋城市,通过碳减排倒逼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推进高质量发展。
市发改委主任许明介绍,《南京市“十四五”低碳发展规划》正加紧编制,全面统筹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明确“十四五”低碳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我市建设低碳先锋城市提供战略指引。
《规划》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碳达峰行动方案,排出时间表、细化路线图,并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鼓励高碳产业和工业园区率先达峰,形成减排合力。
同时,南京市还将编制《南京市绿色低碳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活方式低碳转型。
此外,南京还将继续实施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建筑节能减排、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等行动,开展改革创新,加快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在江北新区打造碳中和示范区,在江心洲创建零碳未来城,为都市圈、长三角乃至全国碳中和打造南京样板。
2021年,南京市将继续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持续修复长江生态。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钱锋介绍,环保部门将加快问题整改工作,确保按期验收销号,建立健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组织对全市尾矿库、垃圾填埋场、小型园区、矿山整治修复项目等开展排查,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做到解决一个消灭一类。
还要对2018年以来已完成整改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组织开展回头看,确保老问题不反弹、新问题不出现。
2021年,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聚焦减碳和降污协同防控、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治理。
一是污染防治出新招。工业源方面,实施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深度减排,狠抓 VOCs 治理。移动源方面,持续推进老旧车淘汰,推进重柴货车OBD车载诊断系统在线监控安装,加密机动车遥测点位覆盖。扬尘管控方面,提升工地及道路扬尘管控标准,实施积尘走航考核。
二是压实责任见真章。严格落实“点位长”制,建立健全考核通报制度,加强部门联动,形成治气合力。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格,实现“研判、分析、指导、交办”闭环管理。建立治气专家库,加强对重点企业、各板块治气工作的帮扶指导。
三是精准管控谋实效。实行一企一策“点穴式”管控,开展首季争优、夏季臭氧、秋冬季PM2.5 污染防治等专项攻坚行动。完善重点行业分类评级办法,加大豁免企业支持力度,放大先进示范效应。
“十三五”期间,南京实现全市域劣 V 类水体基本消除,水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全省*一,交出了一份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水答卷”。
一是更高水平增强安全底色。实施186项防汛消险工程,完成19个积淹水片区整治。
二是更高质量修复生态本色。新改建污水管网40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30万吨。系统实施15个城市暗涵整治项目,重点开展10个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确保4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创优。
三是更高层次体现制度特色。继续放大河湖长制的统领作用,全面统筹各流域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内外源等涉水事务。整合、融合涉河涉水信息,建成城市“水务大脑”。继续实施河湖长制+“水岸同治”+“消黑消劣”等专项行动,推进河长由“制”变“治”。
四是更高标准提高管理成色。整体推进“一江、两带、两城、五片”的“美丽河湖”建设,强化河湖长效治理和涉水违法行为查处,率先制定和实施市级层面《美丽河湖评价规范》地方标准,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国治水经验。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