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街道:工业经济稳健前行乡村振兴幸福蝶变
民宿村里,村民“家门口”增收致富;社区养老助餐点,独居老人得到专业照护******;工业园区内,一批批装配式建筑构件装车发货……如今,六合区马鞍街道正协同推进工业崛起、乡村振兴、民生******等各项工作,奏响时代欢歌。
近年来,马鞍街道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美丽;民生保障提升“新高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政策措施全覆盖,群众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策马奔腾闯难关,滚石上山勇向前,马鞍街道正努力在各项事业中实现新突破、新跨越。
走进苏美达伊顿纪德智能化仓储物流综合体项目,智能化设备贯穿产线,管理人员只需简单操作机器,便可以开始自动运行。作为国内规模*大的校服智能化仓储物流综合体,每日出库量达15万件,仓库库容可达850万件。目前企业年均税收达2500万元,取得了良好综合收益。
“当前,街道工业企业正处在量质提升的关键关口,我们一手抓项目投资,一手抓企业产出,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现实生产力。”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马集工业园内,除了像苏美达这样的智慧工厂,还有一批智能装配企业实现了“抱团”,集聚发展势能。南京旭浦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盘活利用135亩闲置厂房,投资4.3亿元建成装配式建筑构件和PC建筑构件生产基地,短短3年内,企业成功发展为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投资4.2亿元的南京城建房桥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稳定运行,成为全市规模*大、品种*齐全的装配式建筑构件研发与生产基地,年产能力30万平方米,相当于够建10座摩天大楼。
此前,马鞍街道北部片区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缺少产业发展机遇,发展后劲亟待增强。街道立足自身资源,通过牢牢扭住重大项目“牛鼻子”,实现了提质增效、后发赶超。目前,总投资约6亿元的华润电力六合马鞍渔(农)光互补发电项目拟落户*北端的大圣村,它将利用辖区内约2140亩一般农用地、坑塘水面,规划建设120MW渔(农)光发电项目,项目全额投产后,年均发电量约2.38亿千瓦时,年均节约标煤2.9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18万吨。
翻开工业园区入驻企业“手册”,不难发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马鞍*激昂的口号,特色化、集聚化、绿色化成为工业项目*鲜明的标识。
“马鞍坚持走自己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从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等实际出发来搞工业、做强项,致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不断延伸产业链。”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工业发展过程中,马鞍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集聚发展和绿色发展的道路,深度利用资源,守牢生态底线,不以破坏环境来换工业GDP。
工业优先、实体至上。街道正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让马鞍“智造”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越是形势复杂、越要保持发展定力。”马鞍街道主要负责人表示,全街将全力以赴抓产业建设,加大推动实体经济产业转型力度,努力以板块的“稳”和“进”为全区的“稳”和“进”夯实基础、提供支撑。
大圣村水芹种植历史悠久,当地水芹以其“长、白、嫩、脆、香”等特色享誉大江南北。2005年成立合作社后,大圣水芹产业化开始起步,村集体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的新型产业经营模式推广种植标准、技术,统一收购、包装、销售。经过持续投入,合作社社员现已发展至130多户,一批村民靠着“芹”劳走上致富路。目前,大圣全域现有水芹种植面积5000多亩,年产值5000多万元,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水芹种植逐步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20年和2021年,马鞍大圣村连续两年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特色产业亿元村”。
除了大圣因水芹在市场“出圈”,马鞍其他乡村也“百花齐放”,凭借各自特色叫响了口碑。在泥桥村,村内特色种植业不断提质增效。其中占地3600余亩的南京骏圣生态农业基地,建成高标准农田自动伸缩式一体化灌溉系统,并与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进行产学研合作,从工厂化育秧到水稻机械化栽培,实现粮食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目前村庄已拥有“泥桥香禾”“泥菱香角”“骏圣水八仙”等十余种优质农产品品牌商标。立足现有发展基础,泥桥村还深度挖掘本地旅游资源,利用泥桥水库景点和开通的“环湖路”打造“水美乡村”,做好山陈组特色田园名片和民宿亮点,国庆假期游客纷至沓来。
在河王湖村,村集体除了做强基础农业,也依托独山彩色石柱林,大力发展旅游、康养等产业,将村庄打造成生态水美之所、金穗稻乡之家以及休闲养生之地。
茉莉花港、宁晨花博园……一个个乡村农业基地散布各乡村,走上科技农业、订单农业、农旅融合等特色之路。在马鞍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大圣、泥桥、玉王、马集、河王湖等5个村居,利用机遇优势,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来,街道建成3000亩高标准农田,新增千亩绿色蔬菜、千亩高效设施农业、万亩优质稻米基地,综合机械化率达85%以上,地产农产品综合检测合格率99.8%,这些数据显示马鞍农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加速期。全街村级经营性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3%、14%。
在马鞍当地,民众流传开来一句口头禅:“在马鞍,有事找大林,准没错!”群众所说的大林,就是现任马鞍司法所所长唐大林,自1990年以来一直扎根在马鞍街道。32年里,他踏遍街头巷尾、田间小路,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2000多件,涉及金额5000余万元,架起群众之间的“和谐桥”。
唐大林还率先在马鞍街道马集社区试点开办农民轮训班,并持续6年组织所有留守居民学习。2018年,唐大林又牵头在马鞍街道率先开展“周周有约·法润万家”乡村普法行活动,每周在全街15个村居流动开展一次普法宣传活动,把普法******送到群众田间地头。高频次、全覆盖的法律讲堂、普法广场和网络普法,让和谐平安马鞍创建成效明显。去年以来,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8%。不久前,唐大林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他是南京市*一、六合区首位获此殊荣的个人。
做好“一老一小”工作,是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直接*现实民生问题的关键之举。每到中午,走进马鞍街道各乡村的长乐居家养老******中心助餐点,工作人员都在忙着为老人们提供爱心午餐。在这里各类健身器材、康复辅助医疗器具一应俱全,党员志愿者们还定期为老人提供理发、测血糖、测血压等各项******。
目前,街道面对老年人口占全街总人口21.68%的现状,大力整合******资源,实施幸福养老工程,努力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圈”,全街已有2753名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享受******照护******,11家三A居家养老******中心和1家五A******中心先后建成开放,位居全区前列。
微型图书角、许愿树、党员承诺墙、党报党刊角……走进马鞍街道泥桥东头驿站,这些党建“小阵地”成为群众“连心桥”。该村结合网格划分,将其打造成综合性党群******平台,推行“支部+网格+便民******”模式,*大程度******保障群众基本需求。
文明收获幸福,实践成就梦想。马鞍街道立足高质量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为民******实效,着力构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中心、15个实践站为支撑的实践组织架构,有效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马鞍实现全覆盖,以“民呼我应”的志愿******,关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持续刷新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目前,马鞍街道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群众精神风貌明显改善,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据统计,全街共有志愿者1.6万余名,志愿******队22支,年均开展志愿******活动200余次。正是这些为群众带来方便快捷的志愿******,让群众对美好生活充满了热爱与享受。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