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建设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
近年来,南京市金融产业提质扩容,夯实了金融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截至2020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13%;各项贷款余额3.8万亿元,增长14%。金融业增加值、存贷款余额、证券交易额、保费收入等主要金融指标均居江苏省首位。据全球*权威GFCI指数显示,南京市2020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大幅上升12位,排名全球第89位;在内地入选城市中排名第7位,较上期提升2位。金融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正在为南京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5年要初步建成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并规划了“一核两翼”(以河西新城金融城为核心集聚区,以江北新金融中心和新街口金融商务圈为两翼)的布局,加快集聚金融产业发展要素资源,推动金融中心城市建设。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南京市建设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南京建设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愿景可期。
金融中心城市是城市发展*高能级的表现。南京市建设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既是南京市提升综合竞争力所需,亦是南京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之所求。南京可以通过产金融合、金城融合、金融创新、人才吸引、城市营销和金融监管等具体行动,探索加快高质量建设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步伐。
金融是百业之母,没有金融便没有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但是百业更是金融发展的枝和叶。没有枝叶,根也会枯萎。强化产业与金融的共生共荣,推动城市产业结构提档升级,转型升级,繁荣城市百业,才有金融产业本地化融合的基础。
南京有发达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已经拥有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医药与生命健康等五大产业地标,同时都市生产性服务业、零售消费等商业服务业发达,传统的石化、钢铁、装备制造也有雄厚基础。截至2021年,南京拥有18家独角兽、300家培育独角兽和202家瞪羚企业,有110多家境内外非金融上市公司,社会零售总额位居全国前列。产业相对发达,支撑南京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发展。不过,从目前来看,南京市经济总量虽然位居全国前十,但和周边的上海、杭州、苏州及中部地区的武汉等城市相比,经济总量较低。助推南京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在金融产业链上摆脱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金融机构的虹吸,不仅需要有金融产业的创新与更高能级配置,更需要发挥产金融合的在地化优势,提振非金融产业的竞争力和进阶发展能力。另外,南京国企上市公司占比较高、上市公司市值总量偏低、高质量高能级的企业数量较少,影响了南京的产业生态,不利于南京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建设。推动“产金融合”为目标的城市产业生态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更多上市企业、更多高市值的上市公司以及更多的独角兽企业、培育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将为南京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奠定产业金融基础,促进金融产业发展。同时,南京可以制定“产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夯实具体路径,搭建产金合作平台,提供产金融合的政策支持,不断强化产金融合的数量、质量和深度,实现金融产业更强的在地资源整合能力,从而壮大金融产业自身发展力量。
金融中心城市发展,不仅需要城市经济能级的跃升和产业金融需求的增长,也需要城市环境的宜商宜业宜居。南京拥有较为发达的海、陆、空等外部交通,也有较好的城市科教、文化、生态资源优势,城市宜商宜业宜居指数不断提升。建设南京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让金融与城市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要进一步激活金融产业生态与城市总体生态,不断增进金融与城市互融共生。
建议南京强化三大工程建设。一是优化金融产业空间便利性。比如,河西金融城因楼宇密度高、规划跨度大、布局分散、地铁通达性弱、楼宇停车设施不便利,使得金融城内部交通通达性与便利性弱,不利于形成集聚性、集中性和可及性金融中心。建议金融城提升集聚度,围绕已有的地铁口周边楼宇布局更多金融企业集中办公空间;为金融城带状空间建立地上或地下风雨连廊,提升区域内步行通达性;打破金融城楼宇之间封闭隔离性,增强现代楼宇公共通道与空间共享性,提升金融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共生性。二是持续优化城市乐居工程。金融产业吸引年轻毕业生较多,年轻人的居住问题是城市面临的大问题。推动南京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为产业人才提供更便利的租赁房、人才商品房,推动金融产业人才的职住平衡、职住一体和产城融合,从而提升人才工作效率。三是提升城市活力。金融中心城市的打造,主要依托更大规模的金融机构集聚、繁荣的金融商务服务以及更多的金融人才集聚。吸引这些要素的重要一环是城市活力,包括产业活力、创新活力、文化活力、消费活力以及社交活力等。要全方位提升南京城市活力,打造一个更具产业活力、商务活力、文化活力、消费活力、社交活力、创新活力的城市。
金融中心城市建设,需要创新机制。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都设立了金融创新实验室,用于推动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科技创新、金融应用创新等方面的研究。金融创新实验室是建设金融中心城市的公共金融服务研究平台,有助于推动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示范,同时能聚集高端金融人才,从产品到应用层面推动金融产业的创新发展。南京建设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无论是绿色金融、文化金融、新金融都需要有更前沿的探索。建议南京整合资源,设立金融创新实验室,提升南京作为金融中心的能级,为南京建设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奠定研究与实验高地,为建设金融科技创新与创新服务应用示范区夯实基础。
金融产业是人才密集型行业,也是高收入行业。银行、保险、基金、创投、证券、信托等金融企业与泛金融企业中,高收入群体数量多,对于个人所得税比较敏感。很多金融发达城市,都有专门针对金融产业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的相应优惠减免政策。比如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对高层次、高收入群体实施个税超额范围15%的税收补贴政策。南京拥有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暨江北新区核心区与联动创新发展区。建议在自贸区南京片区与联动创新发展区内,探索金融从业人员“个税补偿”政策。比如,不以现金进行补偿,而是将认定的金融企业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超额部分的20%,以人才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等形式进行相应的个税补偿。这种个税激励政策,既能体现出南京建设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的制度创新与营商环境创新,也能为南京建设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吸引高层次人才拓展更宽阔的视野和路径。
南京虽然在金融城市建设上获得了较大进步,在国内排名跃升到了第7位。但由于紧邻上海、杭州等金融发达城市,南京作为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的产业形象并不突显。原因在于南京缺乏国家级金融机构,本地金融企业如华泰证券、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紫金银行、南京证券等金融机构,还未达到头部金融机构能级,金鱼嘴基金街区的基金管理机构,尚没有成长为辐射全国的重量级基金投资人。不过,南京金融上市企业数量较多,金鱼嘴基金街区基金机构数量、金融从业人员数量多,集聚的各类金融企业数量多,本地资金量充沛,在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地区乃至更大范围,都有一定的金融竞争力。建议南京注重“金融城市”形象战略营销,不断推广和营销自身的金融中心城市名片。要在各种城市推介、推广、营销活动中,重点推介金融中心城市的产业定位和城市能级,从而为南京建设东部重要金融中心城市摇旗呐喊,助威助力。要鼓励针对南京金融中心城市的学术性课题研究,多发布相关研究成果,在海内外发声,扩大理论研究的外部传播与影响力。
金融既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关乎企业和市民钱袋子的命门。守护金融安全,不仅是经济稳定的大事,也是市民生活的大事。南京建设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必须强化金融行业监管,实施“强监管”行动。要在全市范围内搭建金融风险检测预警平台,推动对全市所有金融企业的信用评级、风险评级工作,对相关金融案件进行全市范围内的通报、告知,推动“以案防险”的全员学习,让市民能够防患于未然。争取做到“全过程预警、全生态监管、全员风险提醒”,努力创造南京金融产业零风险示范城市,创造安全、可靠、诚信、守法、合规的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发展土壤。
(作者为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