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更南京”啥模样?来看这座特大城市升级路线图
年)草案》(下称《总规》)*近公布并向社会征询意见。南京个发展板块,历时三年紧密协作完成的这份跨度年的发展蓝图,刚性底线贯穿始终,突出责任和担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发展理念,彰显城市优势和个性,堪称中国式现代化在一座城市的阶段性展现。
历史文化名城,是外界对南京*突出的印象。过去十年,南京对自身历史有了新的领悟。
年,南京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这份条例的保护目标为“中华文化重要枢纽、南方都城杰出代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总规》中调整为“中华文化重要枢纽、世界古都杰出代表、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南方都城杰出代表到世界古都杰出代表,从具有国际影响到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面向未来,南京文化自信更为坚定。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定位,南京一大举措是新增加一片历史城区。南京已划定老城南、明故宫、鼓楼至清凉山三片历史城区。这次《总规》再增加一片北京东路历史城区。纳入历史城区范围内的建筑高度控制在
米以下(公共建筑可以控制在40米以下),有些地段甚至要控制在12米以下。南京从未放弃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追求。
在物理空间上,南京具有“承东启西、联通南北”的枢纽地位,依托国际航空港、江海联运港和“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南京的国际和区域链接力势必得到进一步提升,利于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看,南京具备多重条件以彰显国家中心城市作用。首先联动沿江城市,在长江经济带扬子江段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科技创新上,与上海、合肥两大国家科学中心联动,共建沪宁合科技创新带,共同培育世界级的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宁杭、宁黄、宁淮轴带上,推动生态人文新经济发展,共建宁杭黄国际旅游圈、宁淮滁生态旅游圈等,打造长三角核心区“绿丝带”。另外,南京主导建设轨道上的南京都市圈,在跨界地区协同发展带头探路。
从南京市中心出发,三四十分钟车程就能来到景色宜人、视野辽阔的宁静郊野。几十分钟实现现代都市和江南田园的切换,这是南京极为突出的优势,是国内超大、特大城市少有的体验。这种舒心的体验感是珍贵的城市软实力。
*近,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韩立明提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南京实践,她用三个名词描绘南京的美好未来,即创新之都、鱼米之乡和人文之城。鱼米之乡,首次出现在南京的城市定位中。鱼米之乡,在这里不是产业的要求,而是对城市气质、城镇化发展的新追求。
韩立明所说的“鱼米之乡”是这样的:大江两岸碧波澄澈、青山晴翠,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格局加速构建,城乡富足丰饶。《总规》勾画出南京“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总体格局。具体来说,就是打造两片南北田园,加强山水空间和耕地保护,与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适度复合休闲农业和旅游配套功能,探索在特大城市周边如何建设一个世界级城市乡村田园地区。
罗海明介绍,南京市域南片东屏湖—无想山(溧水)以南,北片六合绕越高速以北的区域,不同于高度集中的都市区,这些地方水、田、林、村交错,是市民的“后花园”和“精神故乡”。这是南京南北田园的主要承载空间。
南京的田园之城不只在南北两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告诉记者,南京采用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模式,是对以往城市发展格局的延续和拓展。经历三轮四版城市总体规划后,南京形成“多心开敞、轴向组团”的都市区经典空间格局。以放射形交通廊道为轴,以绿色生态空间相间隔,轴向组团、串珠状布局,将城镇空间坐落在山水田园之中,让乡村共享城市公共服务。
通俗地说,南京没有像其他大都市那样,以铺展的方式蔓延推进城镇化,而是以“蛙跳”的方式,一个点位一个点位地建设城市新片区。这样的点位就是南京三大副城和
个新城以及29个新市镇,在这些区域集中开展城市化建设,点位和点位之间由交通廊道和绿色生态空间连接和间隔,以此构建出一座“山水田园之中”的城市。世界知名城市都走过城市规模做大的历程。伦敦通过发展卫星城来平衡市区人口增长后的居住、交通压力;东京全力建设公共交通,避免民众在中心城聚居,实现“多中心”城市战略;巴黎拒*在市中心区新建高楼大厦,“顽固”地保留着千百年来古都的文化传承。
南京的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将六合、溧水、高淳升格为三大副城,定位为生态导向、产城融合、功能完备的区域综合节点城市。规划禄口、柘塘、龙潭、龙袍、桥林、板桥、滨江、汤山、淳化
个新城,定位为港产联动、专业分工、职住平衡的产业新城,减少跨区域通勤。“保护优先”践行新发展理念
在全国各地首次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各界的关切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城市可以做多大,可利用的土地空间有多大。究其实质,这是一场基于土地的分配博弈。
不管城市规模是超大还是特大,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这三条控制线必须划出来。这三条线是底线控制,对应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城镇规模上限,是国家战略和发展理念在地方的贯彻落实。
年,南京在城市周边划定首批3.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这次《总规》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240平方公里(换算成18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占南京耕地面积的90%,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一个有着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国家如何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从南京的努力可见一斑。
“龙蟠虎踞、襟江带湖、山环水绕,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结合南京独有的自然地理格局,按照生态功能重要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在保证充足的农业生产空间和优良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划定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以城镇功能为主的区域边界1493平方千米。
划定三线和三区,明确哪些空间不能“动”,实现禁建管制,控制土地供应,倒逼地方走向内涵式、集约型高质量发展新路。定位为北部田园的六合区是南京永久基本农田的大户,马鞍街道辖区内耕地面积
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3.73
4000亩,近5年累计建成4万亩高标准农田,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得到持续提升。生态保护*不仅是捍卫国家意志,以生态效益释放发展效益,正是城市持续增长的新动力,成为城市自觉追求。优越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城市新城新区核心竞争力,成都以“公园城市”引领高质量发展,东莞松山湖吸引一批世界级企业很大程度得益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南京构建“一带十片、两环多廊”的绿色开敞空间结构,形成由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生态本底区等构成的绿色开敞空间,约占市域总面积的70%,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4.96%
三线落地,向哪里要增长空间?根据《总规》,至2035年,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0
92%,人均GDP达发达国家发达城市水平。联合国在2019年发布的《世界人口发展展望》预测,我国在2030年前后人口规模将达峰值。也就是说,容纳1300万常住人口的空间很大概率将成为南京城镇化空间的天花板。南京实有人口已超千万,未来多出的300万人,将去往哪里?就业岗位从哪来?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程茂吉介绍,800平方公里的南京中心城区,目前超过600
800万人,新就业人口的主要流向仍是现代综合服务业。而副城、新城和新市镇的组团式发展,辅之以更为便捷的公共交通,将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南京就业安家。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徐明尧表示,为保障1300万常住人口的生活质量,迎战目前城市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南京将在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中,努力创造居民需求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满足的外部环境。
城市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居民身边的那些小事里。《总规》以社区生活圈作为城乡基本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十几年后南京将遍布“5-10-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多少年来,强调功能和视觉的城市规划占据主流,从这次《总规》开始,南京在顶层设计上就以平视视角,重视市民感受,突出共享和活动多元,全面开启人文之城的建设。“增长底线”护航高质量发展
南京明确未来产业空间布局,以新街口为中心,在半径
公里的绕城公路范围内,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半径10-20
20-40公里的副城、新城以及溧水、高淳副城范围内,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高新产业基地。位于外部圈层的先进制造业,在此次规划中地位显著。规划提出,在全市统筹划定“产业园区、城市型产业社区、城镇型产业社区、零星工业用地”的“三级四类”工业用地保护线年全市保障工业用地300平方公里。南京现有工业用地
平方公里,对比规划目标,南京未来要为工业发展找到20平方公里的增量。“事实上不止这些。”罗海明说,南京将逐步清退现有的部分低效工业,导入更高价值链的产业形态,预计将盘活80-100平方公里的存量土地,所以实际新增工业用地要有100-120平方公里。
这背后的考量在于,南京要为制造业留足发展空间,土地是当前制约国内多地尤其是大城市工业能级提升的一大因素。时隔17年再提“工业立市”的深圳,总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开发强度达
,远高于长三角任何一座城市,未开发土地奇缺。即使这样,深圳在今年6月仍提出要整出20平方公里的成片产业用地,为工业发展留出空间。南京市域面积6587平方公里,在省会城市中排名居后。南京市域内山林、农田广布,成熟的待开发土地本就不多,愈发缩紧的工业用地指标,更是南京工业发展亟待破解的瓶颈。
2012年起就在胜太路、天元路实施“优二进三”,开始存量土地再开发。仅2016年至
年,三年间就盘活低效闲置用地1万亩。《总规》提出,南京要形成增量土地供应逐年递减,存量土地供应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2021-2025年存量土地供应比例为30%-40%,到
年,这一比重将超40%。用底线保护,为增长护航,这是城市实现愿景,通向光荣和梦想的必经之路。(来源:新华日报)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