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规划获国家认可 4提“创新名城” 5年内圈内轨交成网
近日,《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已获得国家发改委认可,其中江苏和安徽政府已正式印发。
这是我国*好个通过国家层面批准的都市圈发展规划,规划期到2025年,展望到2035年,惠及9个设区市3500万人,总面积达到6.6万平方公里。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等多8个市全域以及常州的金坛区和溧阳。
《规划》提出,两省共建“畅达都市圈”,到2025年城际“断头路”全面消除,江苏南京与“圈”中各城市实现1小时通达。
通勤圈的建立,意味着长三角地区城际交通的公交化、舒适化,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道更加便捷、优质、高效和低成本化,区域内的要素配置将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各中心城市互为支撑、良性竞合的态势将更快形成,加快了迈入世界*好城市群的步伐。
随着政策落地,有关于南京升级“国中”、挺进“超大城市”的猜测甚嚣尘上。处在上风口的南京能否迎来晋升机遇?
在今年的南京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要聚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好驱动力的增长方式。如今这一定位得到了国家的肯定与支持。
一是在规划背景中提到,南京都市圈已具备培育形成现代化都市圈的基础条件,其中,科创优势突出,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及创新名城建设稳步推进。
二是在发展定位中提到,以南京创新名城建设为引领,建设成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要支撑。
三是在发展目标中提到,产业创新融合协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南京具有全球影响的创新名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后是在重点任务中提到,共建都市圈协同创新平台,强化重大科创平台的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支持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南京将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路,”今年3月,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曾表示,南京将继续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好驱动力的增长方式,并建议国家支持南京建设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建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根据《规划》,对南京都市圈有四大定位,其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排在首位。
整体来看,南京都市圈内普通高等院校达到100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2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持续增加,南京以外,苏南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叠加优势日渐明显。
创新集群必然带来产业集群。这里的产业主要指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写道:“一个国家能够持续并且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它是否有资格成为一种先进产业或者重要产业环节的基地。”
《规划》提出,将推动南京、马鞍山、滁州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加强联动,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 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共建合作园区,推动产业转移转型发展。
中业麒麟科创壹号产业园位于南京市麒麟科技创新园核心位置。麒麟科创园成立于2010年7月,规划面积83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建设面积46.15平方公里,位于南京东部的紫金山、青龙山之间,生态环境优美,区位优势明显,科教资源丰富。园区全力打造中科院在江苏省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区域创新高地,已落地“中科系”研发机构12家,中科院南京分院“一院四所”和国科大南京学院即将建成交付,基本形成国科大南京学院+多家中科院研究所组成的“1+N”创新发展体系。
园区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两大科技创新高峰,构建“两高一新”经济发展格局,争创国家级科创中心,打造南京区域创新高地和紫东“创新之城”,成为紫东科创大走廊的重要发展引擎。
项目定位为*好的精智型生态科技企业总部,是中业慧谷集团在南京的重点项目。项目分三期开发,总占地约100亩,总建面积约20万方,打造以人工智能、信息科技、科技服务为主导产业的创新产业办公集群,致力企业间联盟共赢,区域内业态互补,并让每一极产业核心跨界联合,资源交互,驱动城市经济腾跃。
中业麒麟科创壹号产业园区位条件优越,紧邻绕城高速,与主城/仙林/江宁紧密连接,20分钟直达南京南站,40分钟抵达禄口机场,交通畅达,无缝连接上海杭州等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
项目一期约1.1万平米,集聚空中花园、海绵城市等全球先进建筑开发理念,提供面积在800-1300平米的之间的协同创新办公空间。
对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科技服务领域的国内外顶尖企业,采用一事一议政策。
对符合麒麟管委会产业导入和税收贡献的企业,给予总计3-5年,*高不超过企业年综合税收25%的的税收返还扶持政策。
对符合麒麟管委会产业导入和税收贡献的企业,在中业慧谷项目建设期间,免费提供用以过渡的办公载体。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