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城成了智慧谷 老工业区转型走新路
提及南京市栖霞区,人们*难忘的莫过于长江水、栖霞山、燕子矶、八卦洲。然而,如今风光无限的栖霞也曾“伤痕累累”。曾几何时,栖霞作为江苏乃至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重化工产业一度成为其发展的*一“功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内部层次结构升级缓慢、创新能力不强的“老工业”们,让栖霞前进的步伐越发显得沉重。
如何使经济发展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在经历了重化工产业大繁荣的辉煌期后,栖霞开始放慢“一股脑埋头干”的脚步,思考生存下去的新路子。
“传统发展模式行不通,在现代化背景下,经济发展靠的是科技,我们要让‘螺丝钉’变成‘发动机’!”三年前,刚刚到任栖霞区区委*的臧正金万分坚定。
上世纪末,栖霞区启动了传统化工生产企业搬迁工程。以燕子矶地区为例,60家化工企业已关停50多家,2015年之前,将全部关闭转产或外迁。南京市市委*杨卫泽曾如此形容这一举措:“栖霞就是有这样的眼界、这样的力度、这样的气魄!”在对原厂址进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栖霞瞄准了技术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使得这片曾经“处处冒烟”的土地开始散发出现代化的气息。
“高新产业高端发展,主导产业向高端攀升”,先进制造业在不断推进中,已形成光电显示千亿级生产基地,集聚了200余家企业,拥有夏普、LG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中心,2010年产业总产值达117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8.9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金港科技创业中心、江苏生命科技园等创新载体的搭建,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记者来到瑞吉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影热情地聊起当年扎根栖霞的心路历程:“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回国后,我考察过很多地方,但金港创业中心主动为我们的前期技术研究提供厂房等条件,所以我选择留在这里。”
五年来,栖霞区的科技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3家、高新技术产品108个,各类专利申请累计3712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200亿元。
一个有人才栖息的地方,才会有产业发展的万道霞光。“十一五”期间,栖霞区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300余人,创业团队30多个,入选国家“”3人,省“双创”计划13人……
今年,栖霞区先后出台人才引进八项计划,以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为例,将为引进的400名领军型人才提供企业初创扶持、科教特色扶持等4个方面的17项优惠政策。“瑞吉科生物科技创始之初,我们为其争取到了75万元基金,做科技创新不容易,我们的服务要到位!”臧正金很是动情。
为了让“外来户”们在这片土地上快速成长、快出成果,栖霞区提供了包括生活保障在内的“一站式”服务,一路绿灯为精英们保驾护航。来到栖霞区人才公寓,人才办公室主任瞿卫星介绍:一期工程政府投入了1.4亿元,共建126套住房,明年还将建设二期工程,“公寓设备齐全”、“三年免费入住,五年免一半租金”的政策,让拎包入住的“外来户们”颇感欣慰。
贴心服务以情动人,平台建设则以环境聚人气,依托金港科技创业中心等园区,聚集了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所谓“近者悦,远者来”,“以才引才”的成效也日益凸显。在第壹有机光电,团队从起初的一人发展到了六人。“明年年底,要突破30人,*终,我们将形成上百人的团队!”企业创始人王锦山博士信心十足。
目前,全区获得国家科技奖9项,省部级科技奖38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2项、科研项目资金达1.86亿元。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栖霞区将实施“134”引才计划,引进和培育10名“国家”人才,30名领军型科技创业家,400名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
仙林大学城已有南京大学等12所名校入驻,组成了栖霞的“高校教学联合体”,拥有两院院士32位,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在校大学生近20万人,为驻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科技人才和强大的智力支撑。在加强产学研结合的进程中,栖霞区已产生企业与高校产学研联盟19个。
栖霞鼓励大学城与区共建专业技术支撑平台、创业实训基地等,各高校专业实验室、图书馆、工程技术中心等相继“敞开大门”。大学城定期举办高级研修班,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讲学,使人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栖霞区还实施了“创业导师行动”,一方面邀请高校专家和成功创业的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目前已聘得14所高校的科技处长和两名企业家为人才创业提供辅导;另一方面协调驻区高校、科研院所每年拿出5个教授、研究员岗位,定向提供给引进的领军型人才。
“教育输送出人才,人才带来新技术,我们要实现‘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校所企共赢’的新局面!”臧正金用手指划着栖霞区规划图,信心十足。
一日栖霞行,让对栖霞的印象停留在“工业集聚地”的记者不禁感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一个创新活力强劲、精英人才辈出、高端产品集聚的新栖霞正跨步走来!(记者郑晋鸣 通讯员蔡檬檬)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