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逐国家中心城市南京靠什么?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角逐国家中心城市,南京靠什么?
各地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陆续发布,经济十强城市已排好座次,同时,各地“十四五”规划建议纷纷出台,一个老话题再次被提出来:下一个国家中心城市,会是谁?
早在去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有这样的表述,“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这一表述替代以往的“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成为城镇化战略的“核心战术”之一。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截至目前,至少已有长沙、沈阳、杭州、南京、青岛、济南等城市明确提出培育、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支持南京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年前发布的《******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这个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苏大强”公开力挺南京作为“种子选手”参与国家中心城市的角逐赛。
那么,南京能否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第十城”?
众所周知,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重点城市群内的核心城市,承担着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开放体系、动力体系的责任,加强城市经济支撑,努力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增长。这也意味着,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具有五大功能:综合服务功能、产业集群功能、物流枢纽功能、开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
争做国家中心城市,首先得看实力够不够“硬核”。在疫情防控、经济复苏双重压力下,去年全年,南京地区在GDP超万亿元城市中稳居前列。其中一季度,南京GDP同比增长1.6%,是江苏*一实现正增长的城市,同时也是全国GDP十强城市、GDP万亿以上城市中*一正增长的城市。就经济实力而言,南京无论总量还是增速,都颇具竞争力。
其次,承载国家战略,在国家重大布局中的发挥引领作用。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节点、长三角城市群*一特大城市,南京承担着辐射周边、示范引领的国家使命。4月16日,皖苏两省联合印发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文正式发布。作为首个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都市圈规划,当中明确:南京都市圈由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中心、联系紧密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面积2.7万平方公里,2019 年末常住人口约2000万;规划范围拓展到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全域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2019年末常住人口约3500万。如今,南京都市圈正积极探索“更高质量一体化”,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尤其是跨省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积累经验,并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后是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年初,《******南京市委关于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可见,江苏对南京的支持前所未有。在《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也显示,南京都市圈将构建“一极两区四带多组团”的空间格局。其中,身为“一极”的南京要“发挥我国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引领都市圈更高质量同城化发展”。在人口条件方面,据*新数据显示,南京常住人口已达931万,距离千万人口大关,仅一步之遥。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方面,2021年,南京新入选我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既是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提升辐射周边城市能力的一大利好,今后将在扬子江城市群、南京都市圈、宁杭生态经济带等区域发展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这些都是南京角逐国家中心城市的积淀与底气。
当然,争创国家中心城市,除了经济实力强,雄厚的科教资源与强劲的创新能力,也是南京重要的优势之一。五年来,城市以南京创新名城建设为引领,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高端引领性的超千亿、万亿级地标性特色产业集群,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55%以上。而“创新名城 美丽古都”一直是南京致力于打造的城市的名片。
此外,南京连续四年发布“市委一号文”,持续摸索发展人才招引、培育领域。从2017年开始,南京即启动“宁聚计划”,不断出台新的人才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落户。
首先就是经济方面。南京按GDP总量来讲,是国内排前十的城市,也是比较早地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去年就有将近1.5万亿的GDP,这是非常亮丽的数据。但是江苏是中国的第二经济强省,而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南京应该成为江苏大省的大市,不能满足眼前,要往前看。*一,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排名中,南京低于省内的苏州,甚至低于浙江的杭州,依然还有较大距离。第二,在长三角地区,南京GDP总量排第4位,但是增速排在第12位,上升空间还很大。第三,南京的GDP占全省的比例在15%左右,在全国所有省会城市里垫底,暂时还未看到赶超其他城市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南京首位度问题仍是当务之急。
其次是辐射带动方面。虽然已经出台南京都市圈规划,但南京必须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力,毕竟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更大。不论从方案、行动、体制机制上都要统一规划。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南京在省内其它地市的号召力在哪?除了行政以外,在经济、科技服务上也应对周边区域有所辐射。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把南京首位度作为问题来看,因为南京不只是南京人的南京,还是中国的南京,所以南京竞逐全国层面的城市等级,责无旁贷。
再看产业生态。以传统制造业为例,南京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特别是化工方面,比较优势明显。不过,这些产业在当下提倡的“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已经显现出诸多短板。虽然,南京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化工围城、化工围江的问题,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优势产业依然面临生态环境的瓶颈。在新兴产业领域,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相比,南京的规模并不大,特别是数字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参照上海要做东方芯港,省内的无锡、苏州动作频频,对于南京而言,*大的优势就在于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需要通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环境,来将科技成果、科教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后是开放合作。南京要有超越行政区的担当和开放合作的心态。近些年,南京在开放度、融合度、交通枢纽建设等方面都有新部署,但仍有提升空间。一方面是要大幅度提升营商环境的服务水平。毕竟培育企业做大做强仅仅是一方面,还要让这些企业心甘情愿的留下来。另一方面,要制定产业转移辐射、腾笼换鸟的政策和路径图。南京的重型工业一直占有较大比重,是转移辐射还是转型提升?产业集群如何赋能都市圈?进而在都市区核心区营造创新空间的同时,实现外围特色小镇所营造新发展空间?
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是留给南京主政者的发展新课题。
前路漫漫,争创国家中心城市,不只是南京*一的目标。期待“疫”散花开后的南京,能够在新起点给予我们所期待的惊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