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全国省会要垫底?不存在!未来万亿产业已布局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
一个省会城市的“首位度”,一般通过计算“省会城市GDP”除以“非省会城市中GDP*大的城市GDP”来观察。莱芜并入济南后,济南市GDP将超越烟台成为山东省内第二。
“南京要加把劲啊,不然全国首位度要垫底了”然后附了一张图,从图表上看,全国26个省会首位度南京倒数第2,济南倒数第1,这一合并,济南的首位度一升,南京就垫底了?别急,事实并非如此。
恰巧前几日,《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度发展报告》成果发布会在南京财经大学举行。报告结果是:2018年*新数据,全国省会城市规模首位度,南京排全国第6!
规模首位度综合得分排名,排名前9位的城市分别为广州、成都、武汉、苏州、杭州、南京、长沙、郑州、济南。
但在去年底,全国省会中,南京的经济首位度被中央巡视组点名批评。这些都让南京显得很尴尬。前有合肥成都,后有济南都有了合并的大动作,更加深了危机感,南京自然是坐不住了。一个人想要什么,就会相信什么,潜台词是,南京也走合并这条路吧。
南京经济的不给力,一直是外界评论的热点话题。对此,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说:“南京发展相对滞后的真正原因,与没有把握好江苏发展的两次重要机遇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一次是1984年后乡镇经济的异军突起;第二次是1992年后迅猛发展外向型经济。”
“如果南京不能抓住第三次机遇,稍微醒的迟一点,继续再睡的话,基本上就没有机会了。”
实际上,这也是南京市决策者的担忧,“南京如不高点定位谋创新,必将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受挤压、被边缘化,沦为一座平庸的城市!”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如是说。
杂志社决策发文的一篇《“南京之问”,问醒了谁?》,一语道破了南京的痛点!
刘志彪认为,“如果南京不能抓住第三次机遇,稍微醒的迟一点,继续再睡的话,基本上就没有机会了。”
实际上,这也是南京市决策者的担忧,“南京如不高点定位谋创新,必将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受挤压、被边缘化,沦为一座平庸的城市!”
2018年新年后上班*一天,南京开了一个创新名城建设大会,南京*一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张敬华发问:“作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5年、10年乃至20年之后,南京拿什么和其他城市竞争?”这一问,问醒了南京。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的城市之一,南京高校资源富集,科教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厚实的家底让同类城市羡慕不已。深圳市委*王伟中曾说,“特别羡慕南京,南京有那么多高校和那么多院士。”
但南京科教优势并没有切实转换成创新的胜势。张敬华曾直言:“与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相比,南京的科教、区位、文化等优势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京的“宝”变成了南京的“痛”。
先看高新技术企业数。2017年,深圳有10988家,广州8700家,杭州2844家,南京仅有1850家;
在衡量经济发展活力的上市公司数量上,南京74家,远低于深圳的266家,杭州的126家,苏州的99家。
南京市社科院院长叶南客举例说:“2017年,深圳一个华为留了2347个C9联盟大学生。南京*大的企业苏宁云商,才留了20个,是华为的百分之一,其中14个是南京大学的,4个浙大的,2个西交大的。在深圳,恒大、中兴,都是几百上千,杭州的阿里、海康威视也留了不少。”
“南京缺少凝聚人心、给人未来发展信心的大企业,北京有国企,上海有外企,杭州有民企,广州、深圳既有国企又有面向国际化的民企,各有各的优势,但南京现在只有一个苏宁。”叶南客说。
旨在建设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的南京,觉醒了。2018年的南京,已经交出答卷。
2018年南京全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4万人,同比增长60%;同时,南京还先后与南大、东大、中科院、清华、北大、28所、55所等高校院所对接合作,覆盖了41所国内名校以及斯坦福、剑桥等19所海外名校,吸引了3名诺贝尔奖得主,55名国内外院士来南京创新创业。仅一年时间,南京已有2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建议按照全市的创新发展战略,在内容上聚焦4+4+1主导产业,形成新型电子信息、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和科技服务、文旅健康、现代物流与高端商务、未来产业9大产业专项地图。
过去南京主要的产业在于传统的石化钢铁、高校科研、体制性单位和电子信息产业,没有爆发力,而新的产业地图,旨在调整南京的产业结构,让更多人才留在高端新兴产业,让南京的就业环境更有含金量。
南京新城看河西,未来10年,南京新城看江北。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江北和河西的产业布局,这就是南京的未来。
政府工作汇报中,提到将全力打造江北新主城。其中,深化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建设,以台积电项目为龙头,加快集聚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全力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新高地。力争国际健康城“三中心一高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加快打造新区创业创新基金小镇,推动一批现代金融项目落地入驻,形成新金融业态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度决定产业竞争力。未来提到南京江北新区,我们很可能就会想到芯片,想到大健康,想到新金融。
计划到2020年,新区集成电路产业迈上千亿规模,形成以基因细胞产业为引领的生命健康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扬子江新金融中心资产总规模过万亿元。
来自南京江北新区官方微信数据,2018年10月底,备受业界关注的台积电南京项目正式宣布,一期投资30亿美元的12英寸晶圆项目实现月产能1万片,创造了两年内由开工建设到实现量产的“台积电(南京)”速度。
据统计,已有200余家来自世界各地的集成电路企业安家江北新区,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全部环节,“芯片之城”建设全面提速。
芯片之城:结合现有产业基础,重点打造三大基地,集成电路设计及综合应用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集成电路先进制造产业基地。
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试点、人类遗传资源江苏创新中心等平台,新区已聚集生物医药企业超过700余家,去年生命健康产业营收达500亿元。从产业空间布局上分为,生物医药创新谷、健康大数据产业应用园、健康服务产业示范区。
生物医药创新谷:重点发展基因产业、免疫细胞治疗、CAR-T细胞治疗、生物制药、医药研发、医疗器械等领域;
健康大数据产业应用园,打造包含*大的基因测序平台、存储中心、大数据中心和展示中心等一系列应用中心;
健康服务产业示范区,依托新区国际健康城,重点发展医疗、教育、研究、康复、养老五大板块。
围绕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新区还建设了“新金融中心”,引进工银金融资产投资、供销金融等20余家新金融机构和华泰、盈科等80余支基金,基金池规模近3000亿元,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CBD资产管理与证券化中心:以新区中央商务区为主要载体,重点推进新金融核心功能区、绿地金融中心、新金融创意街区、新金融国际会展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创业创新基金谷:依托研创园创新创业企业密集的优势,先期利用 “腾飞大厦”作为过渡期载体,打造投资基金集聚区;腾飞大厦就位于青奥体育公园附近。
南京北站金融科技谷:以智能化为方向,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传统金融业务模式,提供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去年,我们共签约两城一中心关联项目162个,总投资超过1900亿元。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说明新区偏重的产业结构正在加快优化。”江北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区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速,新兴产业逐步成为推动新区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
我手上拿到一份建邺区的政府报告,挖出不少猛料,和大家分享一下,2018年建邺区的产业地标成绩帅炸天!
金融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基金街区建设,新引进落地金融及准金融机构60家,2家金融机构主板挂牌上市,全年新增上市企业数居全市*一;
“数字经济总部”集聚效应明显,小米有品线上线下全国总部、滴滴出行区域创新中心相继入驻;
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示范区发展规划发布,中科曙光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中新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等项目成功签约。
依托阿里巴巴江苏总部、小米科技华东总部、江苏省政府投资基金产业集聚区等龙头项目,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产业生态链”,加快打造产业高地。
依托生态科技岛,深化与新加坡等国交流合作,持续拓展合作领域,积极引进一批国际化项目。全年开展招商活动不少于40场,亿元以上签约项目不少于38个,签约项目投资总额突破450亿元。
1.积极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持续推进基金街区建设,争取金融主管机构、行业协会落户,以管理机构集聚带动龙头型、旗舰型金融企业集聚,加快形成现代金融产业集群。
2.积极打造总部经济中心。引进一批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集团区域总部和功能总部,新增总部企业不少于20家。
3.积极打造高端会展中心。依托全国会展名区和中国国际进博会沪外常年展项目,引进一批领军型会展企业,办好一系列国际性会展活动,努力成为大型会展活动首选地。
4.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探索吸引国际知名律所中国代表处入驻法律服务产业园,为全区产业参与国际分工提供服务和支撑。
河西和江北的产业布局起点很高,但是基础弱,龙头少,产业政策、新的增量、重大项目必然会有意倾斜,土壤已好,只等开花结果。简单说,南京未来的含金量高的产业就在这了,有了产业有了人才,强省会时代自然就来了。
(来源: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钱建芬 微信号南京江北新区 建邺区政府报告 )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